法制

司法行政

【概述】2015年,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围绕加快发展主题,服务“一城一区一山一水”板块建设和“加快项目引进、加快项目建设”工作,将司法行政体制改革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推进“四个全覆盖”(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覆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夯实公共法律服务载体建设为重心,突出“规范化建设提升年”主题,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法律服务】2015年,区司法行政工作有效整合资源,按照不变体制变机制,机关瘦身、人员前移、力量下沉的要求,全面推进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前台开设人民调解服务、法律援助服务、法律咨询服务、法治宣传服务、公证服务、安置帮教服务等7个窗口,后台设置“12348”网络指挥平台、法援中心、调处中心、赵金荣工作调解室、律师服务团等办公平台。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群众的法律需求。协调召开律师与检察官、法官座谈会,畅通职业共同体良性互动机制。严格法律服务主体审查监管,全区7家律师事务所74名职业律师、5家法律服务所43名基层法律工作者通过省厅年检注册,并全部向社会进行公示。推进法律援助联络点全覆盖工程,新增设人武部、看守所、老龄委等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年法律服务人员办理各类法律事务8017件。其中,律师办理法律事务396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法律事务451件,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6213件,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57件。

【人民调解】区司法局与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公调对接”工作的意见》,全区15个镇(街道)派出所公调对接工作全面完成,人民调解的社会覆盖率进一步上升。推进基层调解实战化平台建设,区司法局投资20万元,对全区9家司法所安装集视频调解、证据固定和调解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视频监控调解室。结合各镇(街道)实际,以镇(街道)为单位,以菜单化方式分别就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土地权属纠纷、人生损害赔偿等领域组织全区300余名调解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推动人民调解行业组织建设,成立区人民调解协会,建立18名调解专家人才库,指导人民调解业务工作的开展。全区各级调解委员会共受理矛盾纠纷2723件,调解纠纷2723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2688件,调解成功率98.71%。成功化解45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涉及600余人次。

【特殊人群管理】区司法局对服刑人员审前调查、假释评估、居住地变更等执法环节进行提档升级,从人员身份确认、材料收集、文书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细化,真正做到执法有理有据,管理严格安全。利用移动终端定位监管系统,实施重点监控对象24小时监控,消灭监管盲区,严防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实行“非工作日值班制度”,推广“研判、上门、定人、跟踪、报告、处置”管理工作法和社区矫正教育十法(增信减压法、扬善弃恶法、适时提醒法、考评激励法、情境体验法、帮教结合法、价值干预法、循序渐进法、防微杜渐法、因材施“矫”法)。全年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86人,解矫242人,在册227人,审前调查70人,假释评估12人,警告11人。利用金坛阳光服务中心安置帮教基地资源,常态化开展服刑人员日常集训、轮训与劳动改造教育,全年集中劳动教育9次238人次。依托当地茶叶、养殖、植树等特色产业,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安置帮教,探索服刑人员劳动改造+技能培训社会化模式,做到帮教帮扶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法制宣传】2015年,是“六五”普法收官之年,区司法局组织省市两级“六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工作,将考核检查与经验总结、成果展示相结合,力求实现“六五”普法圆满收官。开展“法润江苏·德法同行”活动,注重法治宣传与德治教育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法治福孝”品牌。开设金坛普法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扫微信、学法律、赢话费”活动,发挥媒体互动普法功效。12月4日,在区青年广场组织开展“12·4”宪法宣传日暨全国民主法制宣传日活动,区领导、法检两长和区公安民警、法官、检察官及部分行政执法人员举行宪法宣誓仪式,现场和群众一起体验宪法的威严和庄重。推进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前上阮村等8个村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法律援助】2015年,是全区村(居)法律援助服务联络点全覆盖运行后第一年,法律援助案件数量急剧增多,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57件(民事案件834件,刑事案件123件),案件补贴金额急剧增大。为做好做实这项民生工程,区法律援助中心狠抓援助办案质量、狠抓刑事援助效率、狠抓信息平台管理,制定出台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考评办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分标准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评分标准等多项制度规范,实施法律援助刑事案件审查、受理、指派一体化流程,引导法律援助志愿者积极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提升法律援助案件办案质量。修改完善区法律援助《办案补贴发放办法》,针对结案环节和诉讼结果对补贴金额作进一步细化,引入监督机制,动态管理发放办案补贴费用,提高发放透明度。积极争取省法律援助基金会法律援助资助费用,成功申报资助案件24件,资助案件数量在常州地区位居第二。

【公证服务】区公证处以“法润江苏·公证暖心五项行动”“八项服务承诺”活动为载体,秉持“始于主动、融于真诚、终于满意”的公证服务理念,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高效优质的公证服务。强化内部管理,讨论拟订《2015年度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和《2015年度岗位职责规定》,采用分工分组形式开展日常服务,细化公证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实现公证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公证宣传,提升公证品牌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组织或参与10多次公证宣传活动,发放公证宣传手册千余份。录制2期《法在身边》公证宣传专题节目,让更多人对公证业务种类、办理各类公证所需材料、公证办理一般流程有清晰而形象的认识。发挥公证职能,实施首次接待记录制度,在接待大厅设立“公证材料便民服务台”,实现办证事项一次性告知;建立“上门办证预约登记制度”,为老弱病残孕等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提供上门办证服务,承担扶贫助弱社会责任;开展“公证助残月”活动,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众开设公证办理“绿色通道”,减免、退还公证费用万余元。

【司法队伍建设获省创新成果二等奖】2015年,区司法局依托三级平台,推进“机关瘦身、人员前移、力量下沉”的司法队伍建设创新工作。依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开展机关“瘦身”。整合区级司法行政资源,抽调有生力量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轮流坐班,制度化运转。科学设置法律援助、公证办理、人民调解服务、法律咨询、法治宣传、安置帮教等7个服务窗口,开设专业律师咨询窗口,选派全区资深律师全天候坐班。实施“一个门进,集中受理,分头办理,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机制,强化流转、跟踪、督促、反馈流程,解决窗口与机关科室衔接不畅问题。依托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人员“前移”。推进司法所实战化建设,在全区9个镇(街道)实现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落实社区矫正专业执法工作责任,根据需要和方便群众办事,开设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窗口。落实司法所政法专编人员招录工作,组建以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专职社工及社会志愿者“三位一体”的工作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的矫正工作网络。成立区人民调解协会,对人民调解员特别是镇(街道)专职调解员实行规范化管理、教育、指导。依托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站建设,推进力量“下沉”。在原法律援助联络点全覆盖基础上,加强全区115个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站建设,将司法行政工作站打造成为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建成集矛盾纠纷化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法律援助、法治宣传四大中心于一体的、面向群众的一线实战平台,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机关瘦身、人员前移、力量下沉——打造三纵三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获2015年度江苏省司法厅队伍建设创新成果二等奖。(邹贵福)

编辑 钱国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