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工作

【概述】 2009年,市关工委配合有关部门,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优势和作用,为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宣传教育。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机,开展“迎国庆,颂祖国,我为祖国添光彩”等主题教育活动。用科学发展观,对青少年进行中国革命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教育。市关工委主任王一鸣亲自编写《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宣讲提纲,先后3次到学校及社区宣讲。运用名人效应,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学习华罗庚精神,为国添光彩教育。6月27日,在市二中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故事会”,宣传华罗庚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有1000多名师生聆听华老的动人事迹。儒林镇、指前镇、薛埠镇关工委组织全镇中小学、幼儿园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市关工委组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金色晚霞”广场文艺演出,组织“五老”撰写儿歌、诗词、楹联、举办集邮展、摄影展、书画展等形式颂扬60年的丰功伟绩。

  配合政法部门,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教育,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帮助青少年增强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推进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的创建活动。发挥61名法制副校长的作用,组织法制教育进社区,普法教育到课堂。把服刑人员的未成年人子女、失足青少年、留守少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一年来,市法院少年庭法官到华罗庚实验学校等6所中小学,巡回举办法制讲座。儒林镇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协会开展社会调查,摸清全镇单亲子女、特困生、孤儿、残疾儿童、外来工子女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落实帮教到人的措施。8月,市法院、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在指前镇金标毛纺集团建立全市首家“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创新对问题青少年结对帮教工作机制,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把思想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市在校金坛籍学生未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围绕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对中、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做好思想引导和自主创业教育,组织各类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创业致富。金城镇白龙荡村关工委,建立家长学校、假日学校和科普学校,为青少年提供活动场地,组织村办企业的青工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比武。薛埠镇、朱林镇关工委配合农林部门,开设“流动农村课堂”到田头,培养新型农民,掌握实用农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帮困助学。全市已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帮困助学机制,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辍学。各镇(区)关工委将特困生、孤儿建档立册,采取多渠道方法帮困助学。一年来,市企业家“阳光爱心救助基金”,朱林镇关工委等单位“天翼”助学活动,常宝公司“青晖”教育基金,“周氏志成奖学助学金”,“张明教育发展基金”,市总工会“金秋助学”,市地税局设立“爱心妈妈”基金以及儒林镇企业、人大代表、国税直溪分局、市财政局女党员、市公安局指前派出所民警等单位组织的捐资助学,共捐款15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0余名。

  网吧监督。市关工委主动配合文化等部门,抓好网吧义务监督工作,组织158名“五老”义务监督员,对全市51家网吧和43家游戏室进行属地管理,分镇(区)设组,定人到点监督,把网吧监督融入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去。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举报黑网吧。一年来,各级关工委共检查网吧100多家/次,“五老”参与有500人/次。使网吧经营走上规范。全市网吧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关爱工作。各镇(区)关工委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发挥“三结合”教育作用,使这些孩子感受学校和社区的温暖。开发区、薛埠镇、指前镇、尧塘镇等关工委采取“四走访”(走访监护人、走访留守儿童、走访老师、走访邻居)三结对(亲情结对、友情结对、邻里结对)的方法,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落实村干部结对帮教,西岗小学建立党员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联系制度。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孩子的成长。

  组织建设。市关工委针对青少年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尧塘镇等5个镇(区)的2个社区、8个行政村进行调研,推进以集镇所在地为中心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全市已建立10家示范中心。在100多家“双创”先进村的基础上,普遍建立活动室(阳光驿站),各镇(区)全部建立关心下一代“五老”志愿者协会分会。为加强对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有一定规模、青工人数较多的446家民营企业成立关工委组织,并开展各项活动。全年订阅《关心下一代周报》18120份,编印6期简报,印发宣传资料2000多份,总结上报材料20余份,其中有9篇分别被省、市关工简报转载。9月份,金坛市关工委被中国关工委表彰为“2009年度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至2009年,全市8个镇(区)、157个行政村、17个社区、26个市级机关、55个中小学、446家民营企业均成立关工委组织。有近6000名“五老”志愿者加入关工队伍。(卢光文周美芳)

打印 关闭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