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金坛要闻 > 内容
金坛非遗绽放新光彩 谱写文脉传承新画卷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撤市设区10年来,金坛始终紧跟常州文化发展步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让千年文脉在同城化进程中焕发蓬勃生机,成为彰显金坛特色、丰富市民精神生活的亮眼文化名片。

在今年9月举办的2025“对话德国”“非遗”文化展上,一幅由金坛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创作的德国柏林主题刻纸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为金坛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如今的金坛刻纸早已不是“藏于深巷的手艺”,而是走向大众、迈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介绍,10年来,除了把剪纸做好,也开始做文创,都带来了很好的效益。跟品牌合作,金坛刻纸做成了动漫片《长湖荡歌》,进校园,跟学校多接触,做培训基地。

在直溪中心小学,小龙人们手持舞龙道具,踩着欢快的节奏跳跃、旋转,稚嫩的脸庞上满是认真与热爱。小龙人承载着金坛民俗文化记忆,曾因缺乏系统传承面临断层风险。1997年以来,扎根农村的黄海云、蒋益军担下培养小龙人的重任,至今已发展社团成员超1000人。

直溪中心小学小龙人舞龙队教练黄海云表示,近10年来,“走出去、请进来”,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技艺,看到了高水平的队伍,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带给小朋友,他们的技艺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10月2日上午,位于儒林镇的一场民俗——造屋上梁正热闹进行,这场喜事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便是金坛面塑。经过面塑传承人潘俊芳的指尖“魔法”,一团普通的面团便化作憨态可掬又栩栩如生的古代神话、生肖玩偶。自2008年以来,金坛面塑已积累10多个种类3000多件作品,印证着这项非遗的创新轨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坛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潘俊芳介绍,面塑的主要特征就是神形兼备,它需要几年如一日地钻研,现在就是老题材新做法,也就是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面塑作品。

面塑是“可触的记忆”,缠花则是“可佩的雅致”。针对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群体,金坛“非遗缠花赋能”项目开设公益课堂,已开展培训100余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坛缠花技艺传承人姚海霞表示,如何吸引更广泛的群体深入参与,如何打造更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如何平衡手工的量产与个性化的定制等等,都是未来探索的方向。将加强推动非遗加产业融合,构建金坛缠花的品牌体系,并加强国际化的交流,做好这项传承工作。

10年深耕,金坛非遗保护传承结出累累硕果。目前,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非遗传承人175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4名。年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60余次,为金坛刻纸、金坛抬阁、直溪巨龙等非遗项目培养学员近千名。

金坛区文旅局文化艺术科胡俊强表示,将积极对接非遗申报渠道,推动更多本土非遗项目纳入更高层次保护体系,同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还将以文创开发设计为重要抓手,打造特色文创产品,让非遗融入日常贴近群众,激发传承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