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金坛要闻 > 内容
工作标准同城(3):科创破局乡村振兴 常金联动激活农业动能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20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金坛撤市设区的10年,是金坛深度嵌入常金同城化发展格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10年。金坛是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作为常州唯一以“科技+农业”为主题的“国家队”园区,依托常金同城化带来的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市场联动等优势,始终锚定创新驱动与乡村振兴双战略,正在成为常金同城背景下区域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强增长极。

秋日的金坛田野,稻浪翻滚。在种植户黄春海的稻田里,金坛区稻麦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围绕水稻后期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他讲解如何夺取高产。这样的场景,对黄春海来说早已是常态。黄春海说:“技术员来到田间指导,不仅指导打药、施肥,还帮助解决耕种、植保、收割等,推行全面机械化,产量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

作为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服务农户的前沿阵地,金坛区稻麦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聚焦日常技术指导,更注重试验示范与成果推广。从引进高校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到组织农户学习观摩,再到联合合作社开展机械化培训,每一项举措都旨在让先进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让更多农户共享科技红利。金坛区稻麦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周鑫表示,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注重跨区域领域人才培养,并联合政府、企业、合作社多方资源,推动“研——产——用”闭环形成。在智慧农业设备应用方面展开了多项实践,推动了常金地区现代农业智慧化与可持续化发展。2025年,中心服务覆盖超600余户农户,累计作业16余万亩农田。

如果说稻田间的技术指导与试验示范是园区“产”端赋能的缩影,那么长荡湖大闸蟹集散中心的繁忙景象,则是园区打通“销”端渠道的生动写照。在集散中心内,工人们分拣、称重、打包新鲜捕捞的大闸蟹,而一边的主播正通过直播间销售大闸蟹深加工产品。得益于常金同城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一箱箱大闸蟹正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常州市洋泽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孙塔表示,区域交通网络的完善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使鲜活水产品能更快辐射长三角消费市场,也促进了产销资源整合。常州金坛两地的养殖技术、冷链仓储和电商渠道得以优势互补,统一市场的形成扩大了长荡湖大闸蟹集聚效应,使长荡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随城市集群协同发展。

作为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金坛区农产品综合交易仓储物流中心正加紧建设,该项目位于长荡湖大闸蟹集散中心,一期项目含金坛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智能化冷链物流中心、电商直播中心等模块。随着这一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地,金坛将构建起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环节的产业生态链。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规划与发展科科员强银玲表示,通过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提升数字化水平,运营后能大大增强金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绿色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从稻麦种植的科技护航到水产品产销的渠道畅通,从试验示范的点上突破到产业升级的面上推进,背后是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持续深化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的不懈努力。2020年,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创建,核心区位于金坛,规划面积4.9万亩,2023年5月通过科技部验收。目前,园区已形成19万亩水稻、12万亩水产、4.3万亩精品茶叶的主导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发展和引领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公室产业发展科科长魏刚表示,按照科技建园、平台支撑的思路,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园区化思路发展农业,构建现代化农业格局。未来,将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加快推进园内各类项目建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产业化水平,探索以大农场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苏南模式。

如今,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构建起“科技研发——试验示范——产销协同”的全链条农业发展体系,每一份成果都彰显着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未来,金坛将聚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以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支点,集聚创新资源,引培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让“科技兴农”的种子在常金大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