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携手同行,学子智力接力。这个夏天,第20批清华大学博士生来坛开展为期6周的社会实践,延续着这座城市与顶尖学府绵延21年的深厚情谊。4名清华学子以专业学识为笔、以实践行动为墨,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校地协同发展新图景。
在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二学生刘宸文正在带教老师张亚楠的指导下开展关于氧化还原蛋白元件的SDS—PAGE验证实验,通过实验分析确认蛋白是否表达、蛋白表达量、蛋白可溶性等情况,是“蛋白质智能优化技术推动合成生物学元件升级实现物质高效合成”项目中进行蛋白表达方案设计的重要一环。6月23日以来,刘宸文对现有的从头设计和智能预测模型进行了广泛调研,总结梳理它们的应用范围和优势区间,同时积极参与蛋白表达载体构建、蛋白表达实施等实验验证,助力项目提速推进。
清华智力如活水注入企业发展脉络,驱动产业进步。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聚焦合成生物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建成国际领先、国内最大的高通量合成平台,推动我区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刘宸文深度参与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历练让他收获满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一学生闫桥和同学吴成烨在薛埠镇的一个多月里,进企业、跑项目、看园区,实地了解该镇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撰写薛埠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积累一手素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闫桥介绍,未来可以更多地去引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去顺应整个“双碳”趋势,转型升级传统化工建材产业,打造一个产业园、孵化器、服务平台的一个模式,增强产业协同效应,去精准地对接长三角地区的外溢资源。
目前,超一万字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初稿已经完成,从工业、文旅、农业等不同领域针对性剖析薛埠镇当前的产业现状,并选取相关领域发展较好的地区及企业进行对标研究,提炼可借鉴的“破局经验”,为薛埠镇谋划科创载体搭建、茶产业提质增效等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薛埠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吴越表示,将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传统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年内完成16个产线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备案。(同时)深入学习清华博士为我们寻找的省外对标标杆的先进经验,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2004年12月,金坛与清华大学签订“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金坛基地”合作协议,开辟了校地柔性引才新路径。2005至2025年间,金坛基地共有69家单位接收了226名清华大学博士生开展社会实践,他们为金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清”能量。
金坛区科技局科服科李蕾表示,我们将继续珍视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深厚合作基础,进一步打通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之间的通道,让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更精准地对接金坛产业发展方向,让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