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光阴流转,金坛长荡湖上演了一场生态与发展的深刻蜕变:曾以网围养殖为主角的传统产业,让位于湿地公园的粼粼波光;昔日过度开采留下的“伤疤”,如今吸引众多游客慕名打卡……金坛人的“母亲湖”经历了从水质恶化到生态复苏的华丽转身。
盛夏时节,长荡湖东侧水域的荇菜引来了水雉、须浮鸥等珍稀鸟类栖息筑巢。上午7时,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此架起“长枪短炮”,记录它们忙碌的繁殖景象。这些鸟类对生活区域内的水体环境要求极高,将这里纳入稳定的活动范围,正是长荡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摄影爱好者张全林说:“长荡湖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质不断改善,鸟类生存的环境好了。这段时间,各地摄影爱好者都来此拍鸟。”
长荡湖成为“鸟类天堂”的背后,是金坛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做出的诸多努力。上世纪80年代,长荡湖网围养殖兴盛,但过度养殖导致水质急剧恶化,从Ⅱ类水降至Ⅴ类,甚至影响太湖流域水质。2016年,金坛启动总投资近百亿元的“救湖工程”,全面拆除剩余的1.76万亩网围,清退沿湖养殖场1.8万亩,并实施生态清淤700万立方米,彻底终结了近30年的养殖史。
自新一轮太湖治理启动以来,作为洮滆片区水环境治理“主战场”,金坛坚决扛起“上游担当”,深入推进洮滆片区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围绕控源截污、生态景观提升等方面开展包含18个项目在内的长荡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出一套退人退企、清淤退渔、生态修复“组合拳”,实现长荡湖由“生产型湖泊”向“生态型湖泊”的转变,成功创成国家湿地公园。
目前,长荡湖水生植物覆盖率从6.04%增至38.4%。生物种类从440种恢复至800余种,其中青头潜鸭、黑嘴鸥、遗鸥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频繁现身,成为生态改善的“活指标”。江苏省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局专员高勇表示,长荡湖勇挑常州水环境治理重担,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今年以来,长荡湖水质达到了湖库Ⅲ类水标准,总磷浓度比2024年同比下降39%,为近10年最好。
长荡湖畔,天高云淡;宕口荷花,向阳而开。如今的长荡湖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金坛文旅新名片。在长荡湖东岸的儒林镇柚山村,村民徐昌平经营着一家民宿。他说:“多亏了村里10年前做出最为明智的决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给村里增添了人气。”
最为明智的决定伴随着柚山村痛苦而坚定的产业转型。2016年水泥厂政策性关闭,村“两委”抓住长荡湖退圩还湖、网围拆除的契机,引导村民从粗放式养殖转向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生态+文旅”的新型产业架构。儒林镇柚山村党委书记蒋燕峰表示,好水质保障了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壮大了村集体收益。
长荡湖的生态改善带来愈发显著的“人才磁吸力”,这也是常金同城化中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高勇表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落户长荡湖,河海师生又参与到湖泊的保护研究中,通过校地合作,推动长荡湖生态进一步恢复,形成良性循环。
一湖碧水迎八方来客。金坛将继续以长荡湖湖体治理为核心,加强湖体生态管护,推动湖泊生态恢复,探索“人湖共生”新模式,持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