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今年是金坛撤市设区10周年,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望,金坛以科创载体建设为关键发力点,不仅撬动了区域发展全新格局,更成为推动常金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错落分布的创新坐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迭代升级,更是这座城市将创新基因注入发展血脉,持续加快常金同城化的坚实脚步。
创新载体的迭代,始终踏着时代需求的节拍。2024年12月,龙城金谷金坛会客厅挂牌成立。作为龙城金谷“一核多点”全域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这一平台的设立是常州构建全市金融发展大格局,以资本力量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今年7月,由龙城金谷金坛会客厅等组织开展的首期“金沙星链”资本路演活动举行,以“新材料&半导体”为主题,吸引了2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搭建起科技项目与资本市场的“高速通道”。常州金沙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珂骏表示:“每次选择一个行业为主题,精准链接创业者与投资人,并邀请行业头部企业或券商投行IPO相关专家作为分享嘉宾,汇聚创新力量,共筑金坛创业投资生态圈。”
龙城金谷金坛会客厅集聚创投平台等知名金融机构,依托入驻专业平台的生态优势和行业影响推动产业链招商、上下游聚商,助力“五新产业”集群成势。
如果说金坛会客厅是串联起各方资源的枢纽站台,那么华罗庚创新中心便是驱动产业升级的智慧引擎。实体化运作近2年来,这个以科学巨匠命名的创新平台已从最初的概念蓝图成长为吸引25个科创类项目入驻的活力载体。
今年3月,江苏同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中心,作为同济大学与华罗庚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转化项目,江苏同申致力于提供沼气提纯、沼液还田等环保项目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虽然刚落户不久,但已感受到了华罗庚创新中心一揽子真金白银、惠企利企的暖心服务。江苏同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泽钰表示:“区科技局和华罗庚创新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场地租金减免、行政审批通道的提供、一系列人才政策落地等。”
厚植适宜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创新土壤,华罗庚创新中心重点布局高端智能制造、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三大领域,并与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校友创新创业基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推动高质量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这些企业的落地和成果的转化进一步丰富了常金同城化的产业内涵。华罗庚创新中心主任杨小飞表示,将持续深化“科技孵化+人才引育+资本对接+企业服务”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步建立常态化投融资对接机制,搭建集政策咨询、知识产权、市场开拓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智汇合成,聚势未来。当下的金坛,创新载体建设正向更细分赛道挺进。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加速扩容,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蓝色彩虹金坛生物医药孵化器,以“机构+基金+基地+平台”四环联动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生命科学之城”轮廓渐清。
一批批高能级科创载体的落子布局成为金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苗圃”。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科创载体28家,累计投入使用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15家,其中省级2家、国家级1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加速器等1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区科技局对外合作与创新人才科副科长刘维群表示,将引导各载体紧密对接新能源、新医药、新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方向,推动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方向升级。建立“企业出题、载体解题、协同破题”机制,鼓励载体深度参与企业技术需求挖掘与联合攻关,加速成果在金坛转化落地和产业化。
科创载体的价值不止于物理空间的拓展,更在于发展逻辑的重塑。金坛用实践证明,当载体建设跳出“造房子”的浅层思维,转向“筑生态”的深层探索,区域发展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金坛将以载体的建优提升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创新生态培育和发展能级跃升,续写常金同城化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