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区坚持以“新”为引领,优化产业布局,以“质”为突破,深化创新内涵,一体培育“微笑园区”“微笑平台”“微笑企业”,不断积聚科创活力,让“两湖”创新区建设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作为常州市“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华罗庚科学城一期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集研发办公、科技服务、创新孵化、智慧展示、功能配套等业态于一体。建成后,华罗庚科学城将以研发型、科技型微智造项目为重点招引方向,打造人工智能、科教仪器特色科创园。
华罗庚科学城项目负责人周小杰介绍,目前是进行地下室的施工和一二号楼的主体施工。一号楼目前已经完成了基础施工,二号楼目前还在进行支模架的施工。
让创新链围绕产业链“排兵布阵”,我区积极抢滩布局合成生物产业,以合成生物产业园为核心,以华大基因等企业为龙头,打造“研究院+孵化器+基金+产业”模式,全年招引合成生物类项目11个,协议投资额达37亿元。同时,不断提升七六一创新中心、华罗庚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运营水平,全面推进长三角华罗庚科创港、直溪新能源产业园等9个“微笑园区”建设。
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副所长陈泰表示,合成生物学基地经过两期建设,现在已经有2万平方米的实验场地,抗原抗体等这些生命科学的核心原料都已经可以在常州进行正式批量化生产。
平台为载体,人才为核心,我区充分利用高校优势,推动知识与智慧碰撞融合,提升创新要素的密度、强度和浓度。2024年11月,在河海大学——常州市校地融合发展推进大会上,河海大学常州科技园揭牌。该园以华罗庚科学城为核心,由河海大学校内载体、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华罗庚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共同组成。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表示,目前已经跟华高新在建设新能源的一个研发平台,还跟其他的一些企业正在洽谈当中,以研发平台为支撑,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我区征集河海大学——金坛区校地合作项目38个,与河海大学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2个,超过去三年总和。同时,举办第四届“金创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华南理工大学专场对接会等活动50多场,营造良好科创氛围。
金坛区人社局副局长王洪俊介绍,区人社部门将持续打响“智荟金沙·才遇未来”这个引才品牌,让学生多走进我们的品牌企业、重点企业,去感受这个企业的文化,为后续的招才引智打下基础。
2024年,我区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2家;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获批常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入选市创新联合体;有效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75个,完成率达121%;备案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创业类项目37个、创新类项目8个。
人才为“钥”,发挥科创牵引力,创新主体也迎来多元发展。2024年,我区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家,数量创历史新高;蜂巢能源、锂源新能源、厚生新能源获评省独角兽企业,创健医疗、精测新能源、泽润新能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同威信达、三洋精密等18家企业获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460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53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