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双减”政策,坚持“五育”并举,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华罗庚实验学校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分年级、分层次设置学科素质拓展课后服务“项目菜单”,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校级精品社团。
计算机教室里,学生们正沉浸在代码世界中。该校开设趣味编程课程,将平时玩的游戏搬进课堂,引导学生自主编辑程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此外,该校还开展珠心算、数学思维、葫芦丝、书法、泥塑、体能游戏等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参与率达100%。
泥塑课堂上,在搓揉、团捏、按压与粘合中,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特色文化、民间传统习俗融入其中,为课后服务增添文化底色;操场上,学生们在教练指导下,或专注练习投掷技巧,或兴奋追逐旋转的飞盘。多样化体育趣味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练,在运动中放松身心、增强体质。
课后服务是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为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华罗庚实验学校建立“1+X”课后服务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所有体育类、科学类、艺术类教师参与社团工作,构建“三级特色社团”体系。
华罗庚实验学校教师靳红娟介绍,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华罗庚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务处主任孙建新表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设计能力,不断优化和完善课后服务内容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
用心服务,让教育更有温度。近年来,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已逐渐成为学生的“学习时刻、自主时刻、温馨时刻”。华罗庚实验学校将继续秉承“让教育成为一种自觉”的办学理念,持续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