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常州广播电视台唐新卫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金坛区融媒体中心金小融精品创作工作室走进茅山老区的一些乡村,联合采制推出系列报道《走进老区看新貌》,充分展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本期节目走进位于金坛区薛埠镇的泉江村。泉江村面积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两千多人。近年来,这个不大的村庄依托资源优势和创新理念,不断探索发展新模式,在村民增收和村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药用菌种植:开辟增收新途径
在泉江灵芝桑黄研发种植基地,恒温恒湿栽培车间里,一簇簇“桑黄”从菌包中冒出,长势喜人。基地总经理周蓉云介绍,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他们开发出袋料栽培技术,并采用合作社模式推广。
“我们是源头企业,培育种子卖给老百姓,既卖产品也卖种子和技术。”周蓉云表示,“这种模式不仅让我们自己挣钱,还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增收。”
几年来,基地规模从一个大棚发展到300多亩的种植工厂,种植品种也从香菇扩展到灵芝、桑黄等。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解决了村里几十名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一批种植户增收致富。
“茶叶+旅游”:打造特色产业链
泉江村地处茅山边缘,依托山水、茶园等自然环境优势,积极打造“茶叶+旅游”发展模式。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近1800亩,通过茶叶制作销售、民宿经营形成产业链,茶叶和旅游年收入接近3200万元。
2023年,泉江村获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称号,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
盐穴储能项目:开创绿色发展新路
泉江村最引以为傲的是“中国储能第一村”的称号。这得益于全国首个“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落户于此。项目通过对空气的压缩、储存和释放,实现能源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绿色效益。
金坛区薛埠镇泉江村党总支书记季卫民表示:“泉江的品牌和知名度扩大了,项目还解决了部分百姓的就业,尤其是退役军人、困难党员和弱势群体。”
未来展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泉江村计划围绕“中国储能第一村”主题定位,打造新的研学、科普旅游线路,以工业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季卫民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事研学基地建设、特色风貌凸显和片区化建设,将泉江村打造成解压生活、共建生态、留住生气的乡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