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常州广播电视台唐新卫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金坛区融媒体中心金小融精品创作工作室走进茅山老区一些乡村,联合采制推出系列报道《走进老区看新貌》,充分展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实践。首期节目走进位于朱林镇西部的黄金村。
进入十月,黄金村水稻即将迎来大面积收割。在中天黄金大农场的稻田里,种田大户孙国华正在察看水稻长势,今年他种植的软米品种是经过提纯复壮的“乳玉”,一共种植了约300亩,亩产在500斤—600斤。
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村民孙国华表示,这种米的口感相当好,按照有机和绿色两种方法进行耕作,像自己种这么多田,一季水稻净利润拿到手15万元左右。
水稻产业一直以来都是黄金村的“金字招牌”,通过将工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黄金村正在尝试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正在建设中的中天黄金大农场项目由中天钢铁集团投资,将建成高标准粮食种植基地、百亩池塘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区域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实现联农带农。
按照合约,黄金村将有机水稻收割加工后交付给中天钢铁,由集团统一销售,也为村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常州中天黄金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琳表示,现在以企业作为主体运营,统一耕种、统一管收、统一销售,这样就能够达成组织化的农业生产。通过现在的村企合作,现在已经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也是比较新型的形式,也能够为农民创造更多创收的途径。
如今,黄金村的软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黄金村”牌有机软米先后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名优农产品等荣誉,产品畅销全国,在田地上建起了真正的“黄金村”。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金村人,今年56岁的杨春梅见证了村民从贫困、温饱,再到小康、富裕的迈进。
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村民杨春梅表示,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在严书记的带领下,严书记他脑筋发达活络,村里老百姓都很佩服他。
杨春梅口中的“变化”发生在2007年,在时任村书记严清华的带领下,黄金村一改过去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向土地规模化要效益,创办起了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合作社。现在,全村92%的土地共4000多亩都流转到了合作社。村民每年每亩可收租金1100元,到年终还有分红。
“一粒米”,改变了一村人的生活。黄金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向前跨出新步伐——开发稻米深加工系列产品,延长稻米产业链。现任村书记王娟接过老书记严清华的接力棒,继续以“一粒米”铺开乡村振兴新“稻”路。
村集体拿出近1000万元,在村里投资建造米粉加工厂,目前已经开发出米粉、炒米糕、糙米茶、发芽糙米、香酥锅巴、米乳饮料等近20种延伸产品。
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娟表示, 严书记提出来的“宁可苦干,不可苦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还是要凭着一种苦干的精神去做。这种精神现在传承得还是比较好的。老百姓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积极性也比较好。
从提升一粒米的附加值到提高一亩田的吸引力,从致富梦到农旅梦,黄金村陆续规划建设了黄金农学园、稻米文化馆、黄金垂钓中心和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现已超过50万元。
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严清华表示,现在在脱贫攻坚告一段落的过程当中,要向乡村振兴转段发展,轿车开到家门口、农业机械到田头、下雨穿鞋走,黄金村将来的发展就是要成为绿色的粮仓、旅游的天堂、农民幸福生活的向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