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乡愁,是情怀,是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契合点。随着城市化推进,路(地)名成为经济发展的“展示窗口”。通过分类研判处置,尧塘街道以路(地)名设置、变更、管理的规范化,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八公里”这个名字,很多来往尧塘与城区的居民很是熟悉。过去,这是林丰小塘村到城区的必经之路,因路程8公里而得名,沿途经过的桥也以此命名。
随着企业陆续进驻、园区格局拉开,“八公里”原先的路、桥早已改道,再叫“八公里”已名不副实,且与园区显得格格不入。
尧塘街道林丰社区居民宗留芳表示,经过大家商议,现在已经改名叫“咏湖桥”。
然而,有些路(地)名往往记录和反映着一个地方或城市的历史,背后有很多个性化的特质,反映并表现着一地的历史发展、环境变迁和文化特色,被形象地称之为“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
南宋末年,尧塘村上有两位名医,一个叫许传正、一个叫段康年,他们救死扶伤,为了解决村民过河的难题,他们将自己的酬金用来建设此桥,为了纪念他们,所以以他们的姓氏命名,这座桥就叫许段桥。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这些不为人知却又非常有趣的文化都浓缩在了路(地)名之上,此刻的它们,不单单只是一个名字,更是“行走”的文化、厚重的历史。
尧塘街道尧塘社区副主任莫鑫华表示,地名是为了让人们铭记这段历史,并把这段佳话通过路名的方式口口相传,更好的宣扬中华传统美德。
近年来,尧塘街道开展地名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健全本级地名词库,有序注销或变更需要调整的村名、路名,并统一调整不规范、不切合的路地名,经过专家论证并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尧塘街道共梳理应销未销的自然村名97个,依规撤销、更改不规范路名33条。
无论是新改的咏湖桥,还是保留的徐家庄、许段桥,“路(地)名规范”的目的在于,将每一条道路、桥梁、村庄和其它名字,都能与城市的美观以及管理相契合。梳理尧塘街道的众多道路,不难发现,路(地)名变更,都与尧塘发展同频,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刻录着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印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