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瓦匠到金坛最大的种粮大户,黄春海用了几十年时间在田间耕耘,将原来的30多亩农田扩大到如今的3300多亩,走上了规模化种植之路,并带领30多名合作社成员共同增收致富。
在指前镇建春村的春海家庭农场里,黄春海正忙着给农机手布置一天的收割任务。今年60岁的黄春海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话语不多,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秋收秋种时节是黄春海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一面要抢收、烘干水稻,一面要忙着耕田播种小麦。
布置完收割工作,黄春海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烘干房,查看水稻的烘干情况。水稻堆积容易发霉,他每天早晨、晚上都要来烘干房转一转,保证每台机器正常运转。而白天合作社的管理便落到了他的妻子唐扣粉身上,一开始唐扣粉还会埋怨黄春海承包了太多田,慢慢地,埋怨就变成了支持。
谈起为什么转行种田,黄春海坦言,现在不少农村人到城里打拼,村里大片农田闲置,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09年,全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在指前镇启动,黄春海将村里流转的农田承包下来,种上粮食。刚开始,种植的面积不大,后来流转的农田越来越多,种植的面积也就逐步扩大。
指前镇种粮大户黄春海告诉记者,通过精心的管理,精心的规划,就想怎么把产量提高,怎么把田块管理成精品模式,种田不可能荒掉一块田,要把每一块田都种好。
2014年,黄春海成立了金坛区建幸专业合作社。从购置第一台收割机,到成立自己的农机合作社,黄春海亲身感受到种田方式的变化。现在,合作社对外承揽机耕、机插、飞防、机收、粮食烘干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业务,服务周边几千亩农田。
金坛区建幸专业合作社成员周维俊表示,跟他们学习科学经验,除草、打药都靠他,原来一亩田有1000斤左右产量就开心得不得了,现在一亩田产量都要1000多斤,而且人也不要那么繁琐了。
黄春海种了几十年田,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现在儿女事业有成,家里生活条件也很好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种田。他看来,农田面积达到一定量以后才能进一步推进机械化、智慧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带动更多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为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