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从黄金村水田里的一粒稻米,到指前镇蟹塘里的一只螃蟹,再到餐桌上丰盛的农家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们的脸上,也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最强底气。
水稻是金坛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装备与技术支撑,机械化率达92.6%。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并上图入库40多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八成以上。同时,大力推行“订单生产、优质优价”利益联结机制,并充分运用稻谷收购补贴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粮农收入,调动了粮农生产积极性。在朱林镇黄金村3000多亩的水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吹拂、稻浪滚滚,尽显出田园丰收景象。
朱林镇黄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李航介绍,合作社开展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实现连片化种植,购置了大批的新的农机装备,采用新农技、新农艺。与各大院校以及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形成了产学研平台。中天黄金大农场建设,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保障。
眼下正是螃蟹丰收的季节,在儒林镇一处蟹塘边,工人们正忙着拉地笼,收获成熟的大闸蟹。而在包装车间,也是一派忙碌景象,捆扎、打包、发货,每天上新的大闸蟹都被销售一空。长荡湖大闸蟹畅销,主要得益于我区从育品种、提品质、树品牌三个方面,加快提升河蟹产业发展层次。同时,秉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推进河蟹产业转型升级。
金坛区万叶水产合作社理事长冯东波说道,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包括放养模式,包括功能饲料的创新,能够降本增效。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包括政府为合作社搭建平台的帮助,相信今年的销量和效益都有大的提升。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我区村集体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致和村打造了致和工业产业园,后阳村建设向阳党建果蔬园,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3.8亿元。不仅如此,我区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农民收入节节攀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776元,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
朱林镇黄金村村民蒋桂平告诉记者,每年到年底,土地流转的租金都按时兑现,老百姓的收入都有保障,正常的是1000块钱一亩,现在环境自从整治以来都很好。
在农业经济持续壮大之余,我区乡村环境也在不断变美,秋天的仙姑村更是美不胜收。近年来,仙姑村依托村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滨水空间,植入民宿、餐饮、书吧等业态,着力打造“自然形态+人文特色型”美丽乡村,生态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逐步从农村美走向产业强,不断加快农民富的步伐。
薛埠镇仙姑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娟介绍,想结合茅山森林世界,对南边沿山地区,竹林、山边做一个环境提升,也结合娱乐项目,开发一些亲子游。
近年来,我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一幅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金沙大地上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