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金坛要闻 > 内容
风起长湖 芦柴荡中“觅”非遗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10-04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百里之邑,水属其四”的金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中,最大的水域面积要数金坛的母亲湖——长荡湖。泛舟湖面,芦苇丰茂、芳草萋萋,而长荡湖的浪漫远不止于湖光水色的烟波浩渺,灿烂且珍贵的非遗文化和技艺,为这一湖碧波披上了时光的薄纱,渲染出无尽的水乡情怀。

作为郦道元《水经注》中被列为所记载的“五湖”之一,长荡湖拥有漫长的渔民和农耕历史。同时,由于气候温润、寒流滞后以及属于过水湖、水位浅等诸多特殊因素,这里生长的芦苇杆较之于异地分节长、质性软,其制品外观的平整度和光洁度较好,在古人的智慧及实践验证下,长荡湖芦柴编扎技艺应运而生。

江苏省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旅游发展局专员、团支部书记杨茜茜说道,非遗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是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文旅融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发掘了芦柴编扎技艺、长荡湖渔俗两项非遗,已成功申报区级非遗。

长荡湖芦柴编扎主要分布在长荡湖湿地沿岸的后渎、芦家、涑渎、方边等地,以南端的指前镇后渎村较为集中。

耐浸泡、抗腐蚀、透气性好、承受力大,这些特点是芦柴在过去被广泛使用的原因。长荡湖地区的芦编,常见的主要有芦菲、窝折、网笆、芦帽等制品。

延续与传承,是目前非遗所面临的困境。尽管一些非遗项目的现代实用功能日渐淡化,但它们所蕴含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却仍然无可替代和复制。为保护好现代文旅融合的“无价之宝”,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将继续挖掘长荡湖生态文化资源,整合长荡湖渔俗、指前鱼灯、金坛马灯、东浦丝弦锣鼓等周边区域非遗项目,建立“常州市金坛长荡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活力与生机。

江苏省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旅游发展局专员、团支部书记杨茜茜表示,下一步将筹备投入“常州市金坛长荡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程,努力打造金坛长荡湖文旅生态品牌,在旅游产品销售和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创新中,完美实现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