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一望暮苍苍,长荡湖头烟水长。”在13万亩的长荡湖上,冬日清冽的长风拂过,水草丰茂,芦苇摇曳,水鸟翩然起舞,一派盎然生机。每年冬季,天鹅、野鸭、黄雀等大批候鸟相约来此栖息,丰富的鸟类恰恰是对长荡湖多年来持续筑牢生态屏障成效的有力验证。
湿地是人类及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繁衍栖息之所。据常州观鸟爱好者群体常州自然观察团今年2月初发布的《长荡湖湿地鸟类观察》分析,2022年,长荡湖湿地共观测到鸟种18目53科222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白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和青头潜鸭。相比2021年,观测总鸟种数略有上升,新增了斑背潜鸭、小白腰雨燕等鸟种。
自2021年起,常州自然观察团便将研究调查的触角延伸至长荡湖,连续两年发布长荡湖湿地鸟类观察报告,展现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魅力。今年2月4日,观察团团员再次来到长荡湖对越冬水鸟开展调查,共观测到水鸟39种,总计约14800多只。
在长荡湖边生活、工作40余年,摄影爱好者于志强是这片湖泊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蜕变的见证者之一。在他的镜头中,不仅记录了长荡湖秀美靓丽的自然风光,翩翩起舞、栖息觅食、追逐嬉戏的各种珍禽也逐渐成为他作品中的常客。碧波澹澹,白鸟悠悠,这些灵动可爱的“精灵”让一张张静态相片充满生机。
2019年起,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多次来长荡湖越冬。由于东方白鹳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向来被看作湿地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志。它和其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的多次现身,足以证明近年来长荡湖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全国网围养殖第一湖积累的“教训”,到总投资93亿元“救湖工程”的“弥补”,再到生态治理绿色红利的不断“变现”,截至2022年底,长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已完成年度3.6万亩水草种植任务,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75万亩。如今,长荡湖的物种已经从440余种增加到了760余种。
江苏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与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俞璐介绍,前几年已经率先完成了所有养殖围网的拆除,同时实施退圩还湖、生态清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实现了水环境质量的大为改善,并且创成了国家级的湿地公园。最近几年,开展了河蟹、青虾、鲢鳙鱼还有螺蛳的增殖放流,并且种植了香蒲、狐尾藻等水草,现在已经成为了鸟类理想的栖息繁衍地。
湖水漾清波,人鸟共家园。经历开发利用、综合保护的“励精图治”,如今的长荡湖已迈入人湖共兴的新阶段。未来,长荡湖也将接续铺展“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生态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