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修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我区持续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全面完成,为筑牢太湖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宁锡常结合片区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提供了“金坛方案”。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向湖生长。长荡湖是金坛人民的母亲湖,也是我区水源地,更是太湖流域治理中湖荡湿地圈层的关键节点。2009年,我区启动长荡湖生态综合治理,长荡湖经过了人湖共处、向湖而富、竭湖而渔、治湖而兴的发展历程。2016年以来,沿湖区域新增污水管网15.4公里,从修建环湖防洪大堤形成防洪包围圈,到开展生态连绵带、亲水绿道建设,长荡湖周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治污水平极大提升。
长荡湖的转变是我区近年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篇章中的一个章节。我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下游长三角地区中枢、长江经济带与宁杭生态经济带交汇点,是我国土地开发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19年9月,金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获批省级试点,试点工程位于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汇水区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融合区。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我区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统筹推进,依据山水肌理将试点区域划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子系统、湖泊湿地生态子系统和平原河网生态子系统,串成一条完整的生态治理链。在河网密布地区,我区新建薛埠茅东、儒林、指前3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万吨/日。在湖泊湿地地区,除完成长荡湖治理外,建成千亩高标准生态蟹塘,养殖尾水净化后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在低山丘陵地区,重点实施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山林资源修复两大类工程,新增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300亩,综合治理修复矿山宕口5座82万平方米。
在治理过程中,我区加强重点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按照“一块区域、一个问题、一种技术、一项工程”的思路,为山林修复、河网整治、湿地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除此以外,我区注重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与绿色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打造出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新高地。2019年以来,我区完成了1800多亩裸露土地复绿,修建了40多公里的生态绿道和55公里的生态廊道,新增可供观赏游览的景点上千个,为茅山生态建设添绿增色,同时长荡湖实现由“生产型”湖泊向“生态型”湖泊转变,湖区有效清除总磷、总氮、有机质共计7.7万多吨,金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转化成当地致富的“聚宝盆”。
生态修复裂变绿色产业、成就强村富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目前,我区数字化渔场建成投运,2021年商标使用授权30多家企业,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200多万元。茅山地区仙姑村、金牛村、上阮村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均超3万元 ,全村收入年增长超过10%。
接下来,我区将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引领,以洮滆片区入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为新起点,念好“山”字经,书写“水”文章,奋力谱写“美丽常州金坛样板”新篇章,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金坛方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