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倾心解决人民群众期盼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公用设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等问题,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以为民举措彰显城市温度,营造扎扎实实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年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0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6元,分别是十年前的2.2倍、2.4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21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21亿元,是十年前的3倍。
十年来,我区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开展参保精准扩面,重点推动企业职工应保尽保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参保扩面。2021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335元,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提高到760元/月,惠及十万余人,为1500多名重残等四类人员建档立卡代缴居民养老保险。
民生工程彰显执政为民的温度,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河滨(北戴)老旧小区改造紧扣群众“急难愁盼”事项补短板,进行了强弱电下地,新增路灯、机动车充电桩等。老小区的新变化,居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老旧小区改造破“旧”立“新”, 以“新”换“心”。十年来,我区城乡环境显著改善,钱资新城不断完善现代城市功能,构建宜居品质,图书馆、城市形象馆、钱资湖大桥、钱资湖北岸风光带建成投用。金沙老城全面更新改造,大力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老旧小区改造、增添小游园、城市微更新等工程稳步实施,一污厂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飞灰库项目试运行,高铁站房及周边配套道路开工建设,金山路南延跨沪武高速大桥合龙,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完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步履坚实。
医疗是人民幸福的“压舱石”,健康“优医”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需要。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金坛医院组织上海知名专家团来坛义诊,现场就诊的市民络绎不绝,持续近三个小时,接诊800余人次。
十年来,我区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向居民提供网上预约挂号、新冠肺炎自我检测、疫情防控信息等服务。2020年底,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新院正式启用,就医环境与设施进一步改善提升。同时,家庭医生携手签约居民“医齐走”,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满足群众需求,建立社会团体组织“家庭医生协会”与“签约服务医疗专家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分级诊疗。2021年“院府合作”正式达成,与上海一院签约合作共建金坛第一人民医院,随着“专家服务进企业、健康护航532”等活动的开展,专家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金坛与周边群众赞誉满满,社会反响愈加强烈。
2021年,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1家;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8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92人,注册护士2002人,均较十年前有大幅增长。全区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管理服务变优。
贯彻“文化+”“体育+”“旅游+”战略,十年来,我区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旅融合活动,举办全民健身赛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进一步提高,金坛茅山山地半程马拉松赛已成为“金牌”赛事。2021年完成20个全民健身场地、1家体育公园和2公里健身步道的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全民健身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好教育将为长远发展积攒后劲。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区也做出了有益尝试。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优质教育资源正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红利。为缓解城区学位供需矛盾,我区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和农村学校整体改造、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一大批新建和改扩建学校陆续竣工投用。
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联盟办学机制,确立质量绿色发展、内涵提升、全面崛起的“三步走”规划,按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设立人才引育专项资金,聚焦全区师资水平整体提升,聚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2020年,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在长荡湖畔开始桩基施工,2023年秋学期将迎来第一批高校学子,这意味着以后金坛学子有了在家门口上大学这一选项。
2021年末我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9所,是十年前的两倍;专任教师5474人,是十年前的1.3倍。
今后,我区在后续的工作里将不断调整,按照前期指引和办学理念设计,一步一步去践行,从而为金坛教育提供新样板,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