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金坛要闻 > 内容
端午时节话习俗
  信息来源:区广电台 发布时间:2018-06-18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6月18日是端午节,一般认为端午即午月午日的意思,午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则需要另外推算。儿歌里唱到“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端午习俗,您体验过几个,这些习俗又有什么含义呢?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常见的说法有三种,沐浴除毒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驱鬼避疫说,《论衡》《风俗通》中提出五月五日为“恶日”,人们要在这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追念历史人物说,这个说法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传说楚国政治家屈原,在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后,带着对家国沦陷的绝望,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那些怀念屈原忠诚爱国的乡亲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伍子胥的传说比屈原还要早200多年,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因洞悉越国“卧薪尝胆”的威胁,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提防勾践,奈何夫差并不听劝,之后,夫差又听信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的谗言,派人送上一把宝剑,令伍子胥自杀,命令把伍子胥的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当时的群众这才顿悟出,伍子胥的贤明,争相祭奠,尊其为涛神。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粽子。粽子又称角黍、裹蒸,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食品。每年端午节前后,金坛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

厅堂里,陈慧琴和吴春英正忙着准备包粽子。

陈慧琴和吴春英这天准备包肉粽和花生红豆粽,拿两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满满地填上米,快溢出来的时候,放上一块猪肉,再按将粽叶的另一端慢慢的卷起来。最后再用一张粽叶将口封起来,扎上细绳固定,一个粽子就完成了。

陈慧琴说,在当地粽子又叫糕粽,因此,除了端午节外,孩子满周岁、房子上梁、子女考上大学等都要用粽子做点心送给左邻右里,取其“高中”的吉祥寓意。

在品尝芳香四溢的粽子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人类为了包粽子,动用了多种植物。陈慧琴所用的这一种芦苇叶来自长荡湖。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粽叶,只有在特定区域才能见到,不是当地人,根本不知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见识下粽子的“衣服”种类究竟有多丰富。

箬竹叶    南方大部分地方的竹叶粽就是用它做的,做出来的粽子碧绿饱满,清香宜人。

竹笋壳    包粽子的笋壳来源于多种竹子,其中毛竹最为常见,用之前需要反复清洗,除掉毛刺。四川、浙江、湖南一带用其包粽子比较多。

柊叶    柊叶在两广一带南方人民的生活中用得比较多,著名的肇庆蒸粽便是用它做的。

芭蕉叶    芭蕉叶在西南和华南地区用的比较多,用芭蕉叶可以把食品包成“炸药包”的形状。

椰子树叶    用椰子树的叶子来包粽子,海南及东南亚用得比较多。

每年端午节前后,司马坊步行街就会出现不少卖五色线、五毒衣、虎头鞋的老奶奶。在江浙一带的旧俗中,端午是“恶日”,儿童穿五毒衣可以避瘟气,驱毒虫,祛灾防病。这件杏黄色的五毒衣寄托着家长希望孩子可以避邪消灾的美好愿望。

顾阿凤今年66岁,十年来,每年端午节前她都会做一些虎头鞋、五色线到街上售卖。五色线又叫五彩长命缕,由红、白、青等五种颜色的细绳编织而成,缠绕在手臂上,多彩绚丽,煞是好看。在传统习俗中,五色线和五毒衣一样,可以避邪并防止五毒近身。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根据自身的喜好,自己动手制作端午香包。

王霞和她的朋友正在制作粽子型的香包,制作方式比较简单,在缝合好的小布包里填上艾草,将流苏和袋口缝好,香包就完成了。小巧别致的漂亮香包,寄托了美好的节日祝福。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乃至新加坡,越南,日本等我国周边国家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虽然端午节的意义大多是驱邪避毒,祈求安康,但各地又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那么,金坛当地,关于端午节又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和故事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也和端午节有着很深的渊源。

无论端午源自于哪种说法、有什么样的习俗,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传统节日以及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作为流传千年的节日,端午节在不同时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节日内涵,而现今社会,人们给小孩佩香囊、戴五色丝线,全家一起包粽子,吃团圆饭,则是为了从繁忙的工作节奏中走出来,舒缓心神,阖家团圆,享受时代给予我们的幸福安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