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人大代表建议 > 内容
关于对金坛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1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5-07-1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王小强代表:

您的提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增强金坛高质量发展动能》的1号建议已收悉,为推动建议落实,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2022年以来,金坛区以微笑经济创新行动为引领,以构建“微笑园区、微笑平台、微笑企业”创新矩阵为核心抓手,通过“链主企业牵引+高校技术赋能+载体空间支撑”三向发力,构建“主体培育—载体建设—要素集聚—生态优化”四位一体发展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为打造“生态创新区 未来科创城”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一)近年来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是创新企业集群愈加壮大。深入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百千计划”,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创新主体强基扩量。紧扣“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五级培育链条,创新主体规模能级实现“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由329家扩容至453家,成为创新“生力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323家增至460家,年均增幅超19%;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量质并举,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保有量达1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27家,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瞪羚企业培育成效凸显,数量从4家增至18家,年均增速达112%;独角兽(潜在)企业实现新突破,5家企业获省级独角兽认定,7家企业获潜在独角兽认定。龙头引领聚链成群。新增国家级智能示范工厂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8家。蜂巢能源获批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动力电池产业链获批省级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试点,新型储能未来产业获批江苏省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江苏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上市梯队扩容提质。2022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5家,中创新航港交所挂牌,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永臻科技、健尔康上交所主板上市,常友科技、泽润新能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同威信达、创健医疗、三洋精密新三板挂牌。

二是科技招商成效稳步提升。聚焦全区重大战略需求,强化科技人才项目源头招引,着力引进一批高成长型科创企业,以科技人才项目新突破,激活全区经济发展“源头活水”。科创招引成果初显。三年来,全区科技人才项目共引进276个,完成率103%,其中引进高企项目29个、人才类项目54个、平台类项目4个。认定的科技人才项目中,I类知识产权201个,II类知识产权766个。开票销售超500万的19家,开票销售超1000万的22家;从产业类别看,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智能、新基建等产业领域,其中新能源59个,占比21.4%,新智能94个,占比34.1%,新基建61个,占比11.2%。通过常州市备案系统项目340家。统分结合有序运行。立足各板块发展实际需要,积极联动板块、国有公司“走出去”,先后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对接了中科院计算所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项目、上海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上海超碳石墨烯功能性平台等,共深入对接面谈项目70个,三年来推荐落地板块项目6个。“基金+基地+机构”稳步推进。今年全区预计分批布局10个“基金+基地+机构”平台。其中,经开区合成生物产业园、高新区的“机器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华罗庚创新中心3个标杆平台已成熟运营;四杰高端制造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利禾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平台正对接基金及运营资源。

三是创新载体布局持续优化。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力度,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1+X+N”产业科创体系成效日益凸显。

华罗庚创新中心显示度不断提升。华罗庚创新中心2023年9月正式投用以来,已招引项目24个,涉及低轨卫星、人工智能、通信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2家企业(瑞禹信息、河海空天)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4家企业(江苏动力、智水青善、瑞禹信息、河海空天)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企业(海疆空天、智水青善、小芯科技、河海空天、普合芸矩)入选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2家企业(玛斯新材料、常州皓目视光)入选27批龙城英才计划创业类项目。2024年,开票销售超1000万的2个(瑞禹信息、煜辉),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40余名;落地企业拥有各类专利累计达74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华罗庚创新中心已成为我区展示科技创新的重要展示窗口。研发机构贡献度不断增强。积极引导我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当升科技、永臻科技等企业分别投入4亿元、0.5亿元建设企业研究院,连续5年共有8家企业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中创新航、中盐金坛获得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目前全区共建有省级三中心81家,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产研院联创中心8家。创新载体活跃度不断凸显。全区共建有各类科创载体31家,孵化总面积383.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使用面积84.4万平方米,其中省级4家,国家级2家。8家孵化器引入专业化机构,其中蓝色彩虹金坛生物医药孵化器首开“基金+基地”模式,与我区共同成立4亿元的常州市华大松禾创业投资基金,已引进10个合成生物类项目;七六一(金坛)创新中心、华罗庚创新中心、蓝色彩虹等孵化器举办了110余场活动、组织18个团队参加双创大赛,获奖占全区推荐参赛获奖团队的36%,载体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四是创新资源集聚量质并举。积极推动创新要素资源有效聚合,厚植科创沃土,蓄势科创动能,以浓厚科创生态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区入选江苏县域科创30强。创新投入持续加码。

2022年—2023年,全区R&D投入分别为42.82亿元、45.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52%、3.50%;2024年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保持不变。全区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640件,完成技术合同备案登记市级审核通过金额超74亿元。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江苏贝特瑞纳米一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20个项目入选省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上级科技经费5793万元,为我区企业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产学研用协同突破。深化高水平校地融合发展,常州大学金坛教育科创园开园投用,河海大学科技园先行区投入使用。三年来征集河海大学—金坛区校地合作项目73个,与河海大学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50个。圆满举办“名城名校行”系列活动、“华罗庚杯”创新创业大赛、南京都市圈创新挑战季技术需求对接会等,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人才引育成效凸显。以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金沙英才计划”,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全区高层次人才资源总量和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三年来,人才资源总量新增4.01万人,引进国家级人才12人、省级领军人才36人,入选“龙城英才”项目119个。建成人才公寓2.33万套(完成率187%),“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经验”获住建部推广。持续优化“金礼遇·才无忧”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内容,发放英才服务卡1601张,集成40项“一卡通办”服务。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创新主体动能有待增强。创新主体培育工作面临结构性挑战,多年来高企指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经过逐年挖掘,优质企业基本已应报尽报,初创企业培育速度与高企申报速度差距较大,高企培育认定面临严峻形势。研发投入方面,企业创新持续承压,受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亿晶光电、正信光电等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下降明显。科技招商质效仍然偏低,各板块招引的科创项目中,仍旧以总投资低于3000万元的小型产业化项目为主,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方向的科创项目数量偏少,缺少具有市场爆发力的高精尖、硬科技类项目和具备雄厚研发实力的平台类项目。

二是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偏少。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当前,国家大力强化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实验室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我区国家级创新平台还没有实现突破,而新北区建设了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溧阳也有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筹);省级层面,我区具备公共服务性质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仅中创新航研究院和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2家,而武进区建有新型研发机构20家,新北区10家,溧阳市5家;此外,武进区、高新区各有4家省产研院专业技术研究所,新北区有2家省重点实验室;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创中心我区仅有8家,武进区有25家,新北区有15家,天宁区有10家,相比周边辖市区高能级我区创新平台数量不多、能级偏低。

三是科技创新生态有待优化。近年来,我区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人才吸引力不足、上市公司示范效应不佳等现象。受周边城市能级“虹吸效应”影响,高层次人才流失近50%。对高层次的个性化、保姆式的精准服务不够,文化娱乐产品供给不足,人才“创业在金坛、居住在主城”的潮汐现象依然严峻。全区除中创新航以外的上市公司,市值偏低、资本运作能力不强,上市优质资源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5年,区科技局将全面落实“改革创新转型年”各项要求,立足“生态创新区 未来科创城”战略定位,紧扣“微笑经济创新行动”主线,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核心,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四链融合。聚力四大攻坚方向:

一是主体强基融链聚势。探索开展“微笑企业创新积分制”,构建企业创新能力量化评估体系,围绕盈利水平、市场占有率、智改数转等维度动态画像,加速“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梯队跃升。深化央地协同创新,主动对接央企研发平台与产业资源,共建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创新联合体。加快企业上市进程,支持蜂巢能源等外向型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推动同威信达、创健医疗完成北交所辅导,培育鑫瑞崚等科技企业冲刺科创板,形成“境外IPO+北交所+科创板”多维上市矩阵,以资本赋能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二是招引提质靶向攻坚。聚焦前沿领域,精准绘制科技招商图谱,充分利用金坛籍在外知名人士、科技镇长团等人脉资源导入一批产业适配度高、科创属性强、发展潜力好的项目,做大创新主体源头活水。深挖国内行业头部企业、大型国(央)企技术溢出、增资扩产等需求,引进企业研发中心、先进制造中心等项目。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将研发部分独立剥离成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技服务企业。突出以赛促引,把握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赛事机遇,深入一线城市和科创资源富集地区,举办科技沙龙、主题论坛、项目路演等系列活动。充分释放园区、平台承载力和链接力,引导园区、平台打造专业孵化器梯队,提优运营效能,布局打造“基金+基地+机构”孵化载体。

三是平台跃迁贯通堵点。紧扣“未来科创城”战略布局定位,以“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产业转化”全链攻坚破题。深度对接中科院苏工所长三角光电仪器研究院,落地科研仪器、人工智能领域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两湖”创新示范标杆。围绕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依托中盐盐穴,联合清华大学或南方科技大学,聚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相关研究方向,向上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领氢开展绿氢应用工程化开发和示范,积极开展“从1到100”的工程创新,拓展储备新技术新赛道。深入推进与河海大学校地融合发展,集中建设产教融合创新示范中心,持续提高区域创新策源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引进标杆型科创载体运营机构,推进“机器人+新材料”平台投运,打造南创数智产业园等兼具研发生产功能的工业楼宇集群;提级华罗庚创新中心、合成生物产业园能级,构建“专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度体系,贯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是生态优化聚势育新。深化金坛区—河海大学校地合作,提速河海大学科技园建设,畅通本地产研协同创新通道,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依托“名城名校名企行”活动,靶向对接高等院校资源,导入科创要素,推动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机制。拓展“科创飞地”建设,探索在北上广深以及海外布局离岸创新中心、离岸孵化器、国际科创合作平台。以省合成生物标委会为契机,支持华大、创健医疗等链主企业制定生物制造、基因编辑等国际,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制高点。进一步打响“华罗庚”品牌IP,办好“华罗庚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吸引更多创新资源汇聚金坛。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科创事业的高度关心!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区域能级、畅通要素流动、助力产业腾飞。欢迎您继续关注监督金坛区科创工作,一如既往为我们建言献策、贡献良方,共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签发人:李冬英

经办人:郑月萍

联系电话:0519-82822319

常州市金坛区科学技术局

2025年6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