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毓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推进 “人工智能+农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州市金坛区深入贯彻落实智慧农业行动计划,以“数字赋能、科技兴农”为主线,依托国家数字农业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人工智能+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关于“加强区域研发资源配置”的建议
金坛区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已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1.深化产学研合作
与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例如,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选育的河蟹新品系“长荡湖1号”已推广超4000亩,抗病性和产量显著提升。
2.专项科研支持
设立农业科技专项,推动人工智能与农业融合技术攻关。如数字化渔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水质监测、智能投喂等全链条管理,相关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典型案例。
3.数据资源整合
农业企业积累的养殖、种植数据已接入智慧农业平台,为算法优化提供支撑。例如,河蟹智慧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优化投喂策略,降低养殖风险。
4.开展科技攻关
组织企业开展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鸡产蛋性状精准选育技术研究”“基于“土-液”氮素联合监测的设施低硝叶菜自主追肥技术与装备研究”“基于苗木需水信息的精准灌溉决策与控制技术研究和示范”“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大闸蟹)养殖智能传感技术集成示范”“畜禽无害化智能收储处理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示范“基于空地信息融合的虫情智能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基于 AI视觉的智能云控畜禽收集冷藏装备的研发及应用示范”“智能化设施跟随搬运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项目的科技攻关,获得上级科技经费 320万元。
二、关于“促进高水平应用场景拓展”的建议
金坛区已打造多个“人工智能+农业”示范场景,覆盖种植、养殖、渔业等领域。
1.智能养殖与渔业
数字化渔场实现无人机投喂、水质监测、尾水处理全流程智能化,投喂效率提升8-10倍,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标准。淞禄生态渔场应用“鱼草平衡”技术,实现零污染养殖,亩产效益提高20%。
2.智慧种植
稻麦科技示范中心通过智慧化监测系统实现远程管护,结合北斗定位插秧机、智能气象站,生产效率提升5倍。无人农场试点应用农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3.建设创新平台
埃森农机(常州)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江苏省除草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除草机械研发:减少对除草剂依赖。支持金旺包装等企业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为我区企业引进人工智能+农业方向的人才提供了平台,夯实了我区农业企业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基础。
三、关于“集聚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建议
金坛区通过“引育结合”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1.高端人才引进
通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赵春江等团队合作,聚焦茶叶植物保护、智慧农业等领域技术研发。
2.本地人才培养
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农业数字化技能培训,年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500人次;设立“数字农业创新实践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智能装备操作、数据分析等实用型人才。
3.培育创新主体
近年来,培育农机装备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16家,提升了我区农业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农业的能力。
下一步,金坛区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农业”融合创新:
(1)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智能装备研发、数据平台建设、应用场景拓展一体化发展;
(2)突出绿色低碳:推广“渔光互补”“鱼草平衡”等生态技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
(3)打造全域样板:以数字化渔场、无人农场为标杆,形成可复制的“金坛模式”。
我们相信,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人才支撑,金坛区将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中走在全国前列,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经验。
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