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尧塘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五大行动”决策部署,锚定“两湖”创新先行区、“微笑经济”示范区发展定位,全面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聚力服务园区主责,重大项目保障有力。街道始终将服务园区作为主责主业,坚持“全链条”跟进、“全过程”跟踪,全力做好土地整备。根据区歇耕土地综合管理要求,结合高新区新城镇开发边界内编制的成片开发方案,全力保障园区项目发展用地。根据高新区总体规划定位,完成水北精美小镇和汤庄集镇整治规划,强化水北、汤庄社区服务园区生产生活配套功能,遵循保留提升、适当补充的改造原则,提升集镇形象,优化城镇功能。
(二)聚焦城市经济发展,项目招引提质增效。树牢“三个一切”理念,与高新区一体化联动,围绕批零住餐、服务业,着力盘活资产资源,加快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新增入库批零住餐业9家;预计完成限额以上贸易销售额7.23亿元;预计实现服务业营收17.56亿元,同比增长28.53%。专注“五型经济”招引培育,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税源、科技型中小微三个方向开展项目招引,引进备案3000万现代服务业项目2个,税源项目6个,新增税源经济总量1200万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采取“窗口申请、上门勘察、多部门联合审批”的模式,通过新开餐饮店“一件事”累计服务90余家商户。以“五新工作法”为核心,聚焦人才“引育留用”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精心打造人才服务阵地。盘活资产资源,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三)强化精细管理,城乡融合步伐加快。以“五个规范”为抓手,强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儒林实践”,加速农村向城市转型发展。进一步明晰城市发展预留区、粮食功能区、特色园艺区三个功能区定位。完成四个社区的撤村并居工作,加快推进“人户合一”收官,累计规范7066户,“人户合一”率达95%;建立健全地名标志设置管理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湟里河片区“大田制”工作,筑牢粮食安全“耕”基,打造粮食功能区。开发建设“数字儒林2.0”APP版本,打破数据孤岛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开展第三轮网格大走访,完成12481户。整合资源和社会力量,在尧塘社区打造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培育林丰社区“启航关爱工作站”激活社会组织新动能;分别与河海大学法学院、机电学院开展“法律援助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青禾聚力”共建,推动服务资源下沉,搭建校地双向赋能平台。
(四)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高效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和后期运营,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华罗庚实验学校尧塘分校建设。做好全域管道燃气向农村延伸工作;完成尧塘、汤庄农贸市场改造并投入使用;围绕水北精美小镇规划,老街旧貌焕新颜;持续推进X201县道大修和汤庄河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升级老小区软硬件设施,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55套,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充电设施42处。结合“权责规范”,探索出台《关于规范尧塘街道动迁安置小区物业服务收费项目的实施方案》,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增强“造血”功能。加快推进香树苑、陆家庄等老小区不动产权证办理,共计办理不动产权证1.82万本,办证率达82%,全面解决了老小区办证的堵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并运行,全面推行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运行、全方位联动、多层次化解”模式,切实做好源头防控,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旅游加速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施全域水环境治理,紧扣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实施水系综合整治。以生态环境为底色,以苗木特色为主线,积极探索“多元打造、全链发展”乡村文旅模式。结合文明城市“三标融合”要求,深入推进“五乱”治理,强化日常网格巡查处置,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争先进位。开展“文明乡风润尧塘,传承创新续华章”为主题的慈善之夜文艺汇演10余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尧塘睦邻中心通过常态化、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努力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氛围,从“陌邻”变“睦邻”,增进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2025年工作思路和落实举措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2025年,尧塘街道将坚持“内容为王”培育城市经济,以治理创新抢滩社区经济,以实干筑牢“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提升“立”的实效,力求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结合区位优势,锚定园区企业生产性配套及员工生活性配套项目的招引、业态打造,全力发展城市经济。抢滩社区经济,重点围绕银发经济、户外拓展、观光休闲、康养疗愈等方向发力招商,重点挖掘流量型、服务型有效项目信息,以及在外知名人士资源,结合街道苗木产业资源优势,引入社会资本,逐步引领谢桥、西华花木产业向精品园艺转型升级。发挥常金同城化区位交通优势,瞄准“周末微度假、城市微旅行”市场,招引打造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农家乐等项目,丰富消费场景,“圈粉”引流都市消费人群,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化与高新区、国有公司联动机制,利用好区域内长三角华罗庚科创港、华创智谷、华星科创园等载体,做好联动招商,推动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合力。
(二)围绕高效率保障,提升服务保障力。重点围绕“吃、住、行、购、娱”五个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加快推进生活配套项目建设,提升园区社会化综合服务能力。健全推进机制,主要领导挂帅,专班对接协调,坚持整体推进。统筹全域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社区建设和长效管理、群团建设等工作。全力推进华高新用地项目的清障工作,为项目的落地建设提供保障。深化“帮代办”服务,将“一扇门一站式一窗办一次办”的服务理念一以贯之,切实提高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擦亮“尧心为民,服务满塘”品牌。
(三)围绕高品质生活,提升民生暖心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统筹推进管道燃气向农村延伸工作,做好公共智慧停车场和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开展老集镇更新提升,不断塑造城市风貌,提升生活品质。坚持建管用并重,围绕村民自治,推行“532”机制,激发村民投身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河塘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长效管护机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好守牢安全底线,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充分发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载体作用,实现信访矛盾减存量、降增量。
(四)围绕高标准建设,提升乡村影响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片区,全面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风貌。充分挖掘西华、谢桥特色园艺区优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规划推进“和美西华”项目,将园艺艺术和建筑美学、自然美学相结合,打造省级和美乡村新标杆。围绕“投资主体多元化、农田建设标准化、生产经营集约化”持续推进“大田制”工作,实现“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借助高科技打造农耕类景观或体验性的农旅项目,结合园区企业生活性需求,实施订单制农业生产,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围绕街道区域发展规划制定“一村一策”,推动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五)围绕高效能治理,提升城乡融合力。城乡融合发展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一网统管”总方向,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儒林实践”。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儒林实践”,继续推进“五个规范”再提升,确保全面运转数字儒林2.0APP,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迭代,建立更加精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网格为承载,融合各条线业务形成合力,发挥好高效调度、考核监管、数据研判等功能,推动两级干部下网格,促进“三官一律”、城管、环卫、物业等专业力量融合,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亮工作、明目标、督进度,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以“三标融合”为抓手,推广“九色鹿”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志愿者队伍,实行文明积分村级推广运用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