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310”工程,促产业融合、建和美乡村、抓富民增收,各方面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瞄好“农业做成大产业”方向,发展潜能持续深耕
强粮食安全提“生产力”。多管齐下拓面积、稳产量,“一张图表”统筹镇管农用地高标准利用,陌上花开农场“鸡窝地”变“大良田”,小麦最高亩产创全市纪录,扮靓都市田园风光。抓好畜牧稳定发展,鸣源牧业作为全省首家创成国家级奶牛无布鲁氏菌病小区。推广水产绿色养殖,打造多个省级河蟹青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核心示范基地。
强招商引资提“含金量”。联合镇(街道)开展农业农村专题招商,一批优质项目成功签约。中天钢铁黄金大农场5000亩水稻喜迎丰收、淞禄生态渔场上市生态水产品促村集体增收;上水岛水果公园、湖头河蟹健康养殖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分通过部级中期评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通过第二年度绩效评价。虞记粮油跻身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强农业科技提“智慧度”。抓好先进智能农业装备推广,建成8家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科学并田,建设改造1.36万亩高标准农田。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获批常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项目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完成验收,数字化渔场解决方案高分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
(二)用好“乡村建设新体系”抓手,和美新景由点及面
抓创建打造“全域和美乡村”。朱林片区2个农房集中建设区即将交付,无人农场智能农机库已完成,稻米加工中心厂房、农场场部等开工建设;指前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重要河道整治工程相继竣工。正在以环长荡湖16个连片省级和美乡村为基础,加快建设环长荡湖“最美湖湾城”省级示范片区。今年完成80个市级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建设,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稳居全市前列。
抓环境打造“生态绿色乡村”。推进省级全域渔业现代化试点县建设,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抓好农药化肥科学高效施用,抓好农业废弃物安全处置,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66.8吨,废旧农用地膜81.72吨,拆除沼气设施11处。强化新能源场景在农村地区运用覆盖,建成充电桩291个。
抓改革打造“要素活力乡村”。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探索,10个试点村按照“八步法”有序推进。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规范宅基地执法行为,完成省级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改革试点4个项目验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5家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完成6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换届。
(三)做好“农民增收是关键”文章,联农带农有效强化
多措壮集体走好“共富之路”。抓实“三资”促规范,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主体促强能,万叶水产合作社获评全国典型案例,在市农村创业大赛上获得一二等奖各1名。
多元塑品牌打通“畅销之路”。完成8只绿色食品新申报、18只续展,“长荡湖1号”河蟹新品系成功开展第四代选育,“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加快形。组织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全国农交会、茅山半程马拉松等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常州·长荡湖河蟹大赛,“长荡湖1号”斩获“蟹王”“蟹后”桂冠。
多面优服务护航“幸福之路”。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完成部级、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开展“新农人”创新创业培训。紧扣农业安全生产,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1家基地入选首批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开展水产品专项整治、农机安全检查等各类行动。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以“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推动乡村产业迈向现代
“农场引领”让生产更具规模。按照“宜水则水、宜稻则稻”的方式,着力以大农场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打造模式创新、业态融合的“大农场”2.0版本。用好、建好、管好镇管农用地等资源,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储备耕地调整空间。持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水产养殖降本增效。
“招商引领”让业态更加丰富。坚持“项目为王”,深入开展农业农村项目招商引资,围绕资源潜力大的区域,扩大农业农村“招商版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规模种养基础设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等全部建设内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完成绿色水稻三水合一示范基地、指前标米展示中心等所有建设工程,分别迎接部、省级验收认定。
“科技引领”让农业更为现代。发挥农业科技驱动力量,持续做好先进智能农业装备推广普及,通过农机补贴撬动老旧、落后农机更新换代。实施部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开展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设立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组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建设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
(二)以“片区化建设”为路径,推动和美乡村全域覆盖
做好创建实现“美丽连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日常管护和集中攻坚相结合,保持人居环境水平稳定在全市第一方阵。始终将农田、水系作为乡村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本底,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力推进剩余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全域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创建。
深化改革实现“要素连片”。做好土地延包试点,2025年扩大试点范围到1个整镇、29个试点村。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强化宅基地执法政策宣传,推进宅基地处罚公开,提升宅基地执法公信力。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各镇(街道)村将股份经济合作社换届工作一并落实。
优化生态实现“绿色连片”。进一步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确保全区大型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治理率均达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抓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省级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完成全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汇总,为土壤科学分类、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
(三)以“农民共富裕”为根本,推动农村经济更可持续
“集体带动”让增收更有获得感。探索更多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大力争取各级各类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深入开展“三资”专项整治,强村级小微工程、村级用工等方面监管。增强农民参与培训、提升自我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农民、“新农人”等各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服务带动”让致富更有幸福感。推动农业保险政策扩面增量,更好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毫不松懈抓好农业安全生产,扎实开展种子、农资、畜禽、农机等领域专项检查;紧扣调查取证、应急处置、案卷管理等关键环节,不断增强农业执法能力,争创全国优秀案卷。
“品牌带动”让产品更有可触感。打造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积极做好绿色食品新申报与续展,保持绿优占比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抓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制定风险监测实施方案,开展常州市地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示查询服务,完善进货查验和合格证溯源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