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金坛区19万亩水稻铺就一片橙黄“稻海”,又“稻”一年秋收时。田间地头,稻农们通过机械化农机具进行收割工作,呈现出“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景。
技术落地,稳产增效“显担当”。金坛区积极推广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覆盖“耕种管收”全环节,辐射“产销一体”全链条,为秋收丰产提供坚实支撑。一是穗数充足,群体结构优良。全区水稻适期栽插占比95%,播栽基础好于上年。苗情起步早、长势稳,高峰苗达33.72万/亩,最终成穗数稳定在27.2万/亩,稳产架子扎实。二是穗粒协调,抗逆保产有力。尽管8月中下旬遭遇阶段性高温,但农户积极落实以水调温等抗逆措施,有效缓解高温热害影响。平均每穗粒数超109粒,中后期天气条件适宜,温度略高,加快灌浆速率,籽粒充实度高,千粒重预计达26克,全区平均理论亩产达650公斤以上。
项目带动,强农富民“增底气”。以项目为抓手,该区推动经营方式创新,增强农业内生动力与农民增收底气。在单产提升行动引领提质增效方面,扎实推进规模化种植主体水稻单产提升行动、水稻优质片区、水稻化肥减量增效先行区建设,实施总面积5.7万亩,覆盖农户271户,示范带动全区粮食生产向绿色优质转型。在服务模式创新促农增收方面,因地制宜开展“环节托管”“全程托管”“订单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推动糯稻订单5万余亩、高粱订单3400余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150元,有效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党建服务,拧紧农机“安全阀”。持续增强党建带动提升农机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农机“蓝背心”党建服务队做深做实“蒲公英”普法宣传工作,强化安全保障,对195台履带收割机与452台大中拖开展“全身体检”,同步发动各村网格员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补齐农机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短板。完成全区农机生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和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烘干中心“绿色”化改造提升,全区水稻机插率达90%以上,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约7万亩(近四成),规模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及早对“三秋”天气做出准确预判和极端天气预警,强化应急保障,鼓励农户之间开展应急抢收、抢烘、抢种互助服务。出台应急工作预案,依托现有4家省级、2家市级区域综合农事服务中心,6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开展应急抢收抢种,全方位保障“三秋”农业生产。
稳面提质,秋种锚定“长效益”。秋收工作有序推进,秋种生产压茬展开。当前,金坛区小麦已播种1.4万亩,在全区小麦预计播种面积中占比7.4%。该区紧扣“稳面积、优结构、提质量”目标,优化品种布局,夯实优质丰产根基。以高产、抗逆、优质为导向,重点推广扬麦33、扬麦25等主推品种,并积极示范种植扬麦34、镇麦18、扬辐麦19等潜力新品。强化技术集成,提升精准播种水平,全区新增精确定量条播机50台,有效提升播种均匀度与出苗整齐率。推动绿色防控,增强作物抗逆能力,积极开展新产品试验与生态调控技术推广,试点应用哈茨木霉菌等生物制剂,有效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与苗期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抗逆能力。通过“以菌促根、以根壮苗”,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动秋种生产向绿色、可持续方向稳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