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部门信息 > 内容
农业农村局:“双翼”协同驱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9-29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近年来,金坛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实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围绕“推技术提单产”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土种肥药等要素潜力,优化耕种管收各环节,创新“社会化服务”和“全程机械化”双翼协同模式,探索出一条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有效路径,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农民种粮积极性稳中有升。

“金扁担”举旗定向,凝心聚力夯牢基石。金坛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保障单产提升的“金扁担”。一是高位推动,稳定粮食产能。区委、区政府将粮食安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年度重点工作,印发《2025年金坛区粮食大豆油料生产目标》,确保全区粮油生产目标明确,推进有力。二是科技赋能,打造质效提升引擎。建成国家级稻麦综合展示基地和鱼米之乡研究院两大科技示范平台,深化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聚焦稻麦全周期种植和土种肥药关键要素开展创新试验,构建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于一体的成果转化高地。三是建强堡垒,打造为农服务先锋。常态化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经营主体;组建“党员+区农技员+镇农技员”三级服务团队,组织党员农机手、党员农技专家开展“亮身份、当先锋”活动,分区包片精准服务农户。

“田保姆”精耕细作,服务体系提质增效。金坛区着力构建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一是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全区培育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市级示范社15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6个,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服务模式创新升级。鼓励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因地制宜开展“环节托管”“全程托管”“订单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全区水稻机插面积占比90%以上,5亩以上规模化育秧基地供秧面积占比75%,百亩以上规模种植面积占比近6成,飞防服务面积达17万亩次,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约7万亩(近四成)。三是数字化赋能服务升级。引入“江苏供销苏合农服数字农业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服务。

“铁伙计”精准高效,机械赋能升级转型。金坛区立足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支撑。一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近三年,重点围绕高质量机插、高效植保和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补齐装备短板,累计新增各类农机具1200余台(套),建成46家粮食烘干中心,配备348台套烘干机,日批次烘干能力达7000余吨。二是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建成全区农机生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农机调度、作业监管智能化。加快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建成5个智慧农机示范基地、4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水稻智能化集中育供秧基地,新增农机智能化辅助驾驶系统157台套。三是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广绿色能源农机具110余台套,淘汰老旧机械256台,有效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减少碳排放。

“双翼”协同联动,融合创新释放效能。金坛区创新打造“服务组织+智能农机+农户”多元协作机制,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和多方共赢。一是组织协同强根基。金坛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高效整合农机资源,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至95.6%;组建10支专业化农机应急服务队,配备260余台套大中型装备,构建起覆盖全域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二是信息协同提效能。开发了全区农机作物服务平台,及时掌握收割进度,为有效调度机收服务提供依据,保障稻麦适期收获和“颗粒归仓”。三是产业协同促增收。立足本区糯米加工业发达、产业链健全的优势,以糯稻为特色和引领,联动加工企业打造“五位一体订单生产”模式,推动糯稻订单5万余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150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