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万物苏,法治共建正当时。日前,尧塘街道、尧塘派出所、河海大学法学院三方代表在尧塘派出所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警协同·法治共建”交流座谈会。
一、共话发展:数据画像描绘法治建设新图景
尧塘派出所所长陆文祥列出一组社会治理数字画像,辖区面积48.32平方公里,实有人口3.6万,年均处置矛盾纠纷1000余起,反诈宣传133场。这些鲜活的数据更加成为法学教育的生动教材。
街道组织委员汤绮现场展示的社情民意数据显示,物业纠纷、劳资矛盾、家事调解三类问题占比超过社区诉求总量的65%。这组数据立即引发三方讨论,“这正是法学实践与基层治理的最佳结合点!”
“河海大学从之前的法律系到法学院,我们始终秉持‘致高致用’的育人理念。法学意识应该存在于每一位公民的心中,为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奠定基础。”河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伟卫娓娓道来。
二、双向赋能:打造理论与实践融合新高地
河海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刘成钢表示去年已有部分学生到尧塘派出所实践并参与纠纷调解,他们将实践的过程制作成学术报告案例集,作为法学学习历程上一份宝贵经验。陆文祥指出这也正是校警共建的结晶之作,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深层次合作。
三、实践育人:在真实场景中淬炼法治精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河海大学法学院教师范艳萍分享去年学生实践感悟时,表示学生们收获很大,能够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尧塘街道组织委员汤绮对校警共建大力支持,表示法学院师生可深度参与辖区小区的入户走访,了解社情民意,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等,这也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多元共治的生动实践。
四、擘画未来:构建校警联盟长效新机制
经过三方商谈,计划下一步将把尧塘派出所打造为河海大学法学院在尧塘街道范围内又一个实践教育基地。
通过校地合作搭建共建平台,相信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必将催生更多“带着烟火气的学术成果”和“充满专业味的治理创新”,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书写生动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