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2024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经开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532”发展战略和“五大行动”任务目标,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锚定“接轨主城区桥头堡、‘两湖’创新区主战场、‘五大行动’领头羊”发展定位,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聚精会神抓项目,一体联动促发展,以深化改革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狠抓项目攻坚,夯实发展根基。全年签约项目80个,其中,产业类项目67个,省市重大项目均已开工。对已签约项目提供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落实“拿地即开工”“四证同发”审批模式,持续推动招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薪酬体系及绩效考核,开展“项目经理制”改革,凭实绩、实干锻造更加高效的招商队伍。
二是力促创新发展,激发无限活力。推进园区企业、行业转型升级,开展闲置厂房土地盘活和重点地块收储,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和小微企业大走访活动,帮助企业进行整改;辅导企业加强荣誉申报,全年新增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1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助企业对上积极争取各类奖补资金。充分发挥创新中心和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平台作用,举办各类政策交流、加速营活动,完成高企申报、新增有效发明专利等各项工作,深入对接河海大学优质资源,促成园区企业与相关学院建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
三是深挖园区潜力,提升综合能级。逐步完善园区市政道路管网,开展粉尘涉爆专项整治、“厂中厂”排查整治等专项工作,持续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认真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完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关闭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企业,VOCs综合整治提升企业17家,成为首批被列入省级“双碳”试点名单的35个园区之一。
四是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核心优势。多次组织经贸代表团访问欧洲,对德合作经验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对德合作外延进一步拓展。完成《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加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积极服务重点项目完成技改升级。根据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成产业发展规划、三年行动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编制,不断加强合成生物项目的招引。
五是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奋进力量。抓好组织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区街一体”联动发展,全面推广“儒林实践”,结合园区实际,深化项目“招投推服”特色模块,提升工作项目化、清单化、可视化水平。打造“经益求精”干部教育品牌,结合梯队培养的需要,在项目服务、安全环保、经济运行一线工作中考察干部,组建“青年突击队”下沉部门服务项目一线工作,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紧扣“五大行动”考核指标及安全环保重点工作定期开展督查问效,确保重点工作高效落实;大力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全力护航企业安全健康发展,政治生态更加清朗。
我们也清醒看到,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平台载体的支撑还不够强,创新驱动势头还不足,统筹联动主动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等。
第二部分 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经开区将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以落实“532”发展战略、推进“五大行动”为主线,勇当“两湖”创新区主战场、争做“新能源之都”主力军,以“改革创新转型年”为抓手,决战“十四五”、冲刺“一千五”,全年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区平均增幅,着力书写好现代化园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围绕今年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把准项目招引“方向盘”。始终秉持“三个一切”工作理念,聚焦合成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重点招引产业链龙头项目、新央企基地项目、总部型“小而美”项目,积极探索“基金+基地+机构+经营主体”新模式,鼓励优质企业增产扩资。积极推进市重大项目入库,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全面开工,确保多利汽车、凯卓威精密等省市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全面提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竣工达产率、地方贡献率。
二是点燃产业发展“强引擎”。牢固树立精明增长、内涵增长理念,把盘存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产业用地配置精准高效。深入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百千计划”,培育十亿元企业和新增规上企业。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纵深推进“智改数转”,帮助传统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全年计划新增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3个,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4个。
三是激活创新提速“动力源”。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主阵地”、产业转型“主引擎”作用,建立完善优质创新型企业培育路径,推动重点企业冲刺上市。积极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升级。对照高企科小认定申报条件,摸清现有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储备等基本情况,挖掘小微企业潜力,针对性、靶向性招引科创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格局。
四是筑牢园区能级“硬支撑”。深化完善重点片区提升方案,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分期排定实施计划,做好地块前期开发工作。积极推进园区配套基础设施三期工程项目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储备,全力保障重大基础项目建设,推进丹金高速建设杆管线迁改工作。持续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涉水工业企业雨污水排放行为,完成新一轮太湖流域入河(湖)排口整治,常态化开展河道排口巡查。
五是擦亮特色品牌“金名片”。深化三大特色园区建设,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更深层次对德合作,常态化营造对德合作氛围,力争在重大项目招引上有所突破。打造特色专业化工园区,做好顶层设计和落地实践衔接,系统规划“一企一策”方案,根据化工园区准入要求推动项目招引。建设全省合成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园更新改造,适时启动首开区建设,积极扩大合成生物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是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坚持党建引领,优化基层治理,全面推广运用“儒林实践”工作经验,全方位实现项目服务实时监控、企业经济运行动态掌握,打响为企服务特色品牌。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项目招引队伍、综合监管队伍、经济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在“项目经理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深化项目“招投推服”体制机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