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稳就业、促就业。召开全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会议。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0505人,失业人员就业4420人。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建成中科(金坛)数字经济产业园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征集10个优秀项目参加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返乡入乡大学生创业大赛。举办第四届“金创翼”创业大赛,推动5个初创项目落地转化。有序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人力资源集市、“人才夜市”、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9场。新建4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帮扶254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组织527名应届大学生就业见习。引进区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家,持续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二)聚人才、助发展。举办“智荟金沙•才遇未来”“名城名校合作行”引才活动。入选“龙城英才计划”第二十五批、第二十六批领军人才创业项目37个。2家企业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至7家。举办第七届“金工匠”职业技能竞赛,参加南京都市圈职业技能大赛。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12家,入选省级乡土人才示范大师工作室、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常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家,3人被评常州市杰出技师。建成4个市级人才综合服务站,发布《2023年金坛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以及《人才工作日历》。
(三)强保障、惠民生。开展“数据找人”社保扩面行动和“社保服务进万家”宣传月活动,精准做好灵活就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工作。持续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490元/人•月,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提高至1050元/人•月。扎实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加强基金内控建设。提档升级社保经办服务,新增28家省级社保业务“就近办”银行合作网点、5家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服务协议机构以及1家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服务协议机构。
(四)防风险、促和谐。联合应急部门印发《关于建立联动机制做好工伤预防工作的通知》,持续开展“体检式”工伤预防培训,涵盖危险化学品、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163家,培训职工4560人次。深入开展线索压降“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日常巡查、“双随机”抽查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高效运行劳动监察调解和谐直通车,保持欠薪线索“随出随清”态势。建立全市首家劳务派遣行业劳动争议巡回仲裁庭,实质化运行薛埠镇劳动人事争议巡回仲裁庭。引入案前调解程序,不断提升劳资纠纷调处效能。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全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横向协同、系统纵向贯通、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全区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纺织服装、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生物医药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发展,拓展就业新空间。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及时兑现吸纳就业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培训补贴等,助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定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持续发挥区创业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宣传落实富民担保贷款政策,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二)构建高素质人才服务体系。开展“智荟金沙•才遇未来”“名城名校合作行”等引才活动,继续做好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项目申报,实施河海学子认同行动,深化校地融合。支持新能源、合成生物等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办好“金工匠”职业技能竞赛,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落实“金礼遇•才无忧”高层次人才服务政策,做好金沙英才服务卡、市级生活居住双资助、区级购房租房补贴、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博士后以及技能人才资助等人才政策审核兑现。
(三)构建高品质社会保障体系。主动对接区内新增项目用工参保意向,开辟参保绿色通道。在商业广场、高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宣传,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持续做好“暖心居保”品牌建设推广提升和社保业务“就近办”银行网点管理。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推进,加强社保业务办理全流程监管和基金风险防控。实施工伤保险社商合作,深化工伤保险基金风险源头治理,扎牢工伤保险基金“防护网”。
(四)构建高质效人社治理体系。积极培育省级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指导企业健全劳资矛盾内部预防和调解制度,推动电子劳动合同平台应用。扎实开展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提升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服务企业常态化机制,宣传政策、用工体检、以案说法,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参保行为,助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儒林镇仲裁巡回庭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调解组织人才梯队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