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文体广旅复〔2024〕第10号
何雅雯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打造金坛主题特色非遗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遗保护中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普查申报为基础,以培训提高为抓手,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全区非遗保护工作,深入挖掘金坛非遗艺术价值,创办活动,打响品牌,擦亮非遗的“金坛名片”,不断推动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序推进。区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录音、拍摄照片、录像等多种方法对全区的非遗资源进行认真的梳理,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金坛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金坛刻纸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8项。全区共有17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有4名,省级传承人有7名,市级传承人有40名,区级传承人有127名。
金坛非遗项目众多,但大多以自身传承为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不断提高全区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把非遗的保护工作做细、做深、做扎实。
一是加强非遗产业带建设。要注重高质量规划和精细化设计,加强对金坛非遗及相关产业传播、生产、消费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预测,依据非遗资源普查数据,科学规划和引导非遗产业发展,注重金坛各非遗项目之间的错位协同发展。联合卫健委等各部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中医和医疗类的非遗项目,形成系统化的文化创新体系,构建“健康养生,乐道金坛”的全产业链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同时推动非遗+旅游、非遗+食品、非遗+特色农产品等业态的融合发展,拓展非遗+康养、非遗+文创、非遗+国潮等新兴业态。
二是促进非遗产业链条延伸。深入开展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研学体验产品和数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持。引导不同类别的非遗企业特性化发展。开发系列根植非遗文化、衔接现代需求的文创产品、文化衍生品和各类商品,构建完善的非遗产品矩阵。如帮助金坛刻纸专注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化经营,通过与设计师联名、与著名品牌合作、加强文化传播,挖掘品牌属性。帮助金坛景泰蓝、金坛面塑等产业提升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细分全手工、半手工、全机械产品和市场,完善覆盖低中高端市场的产品矩阵。茅麓旗枪茶炒制技艺、金坛绿茶制作技艺(雀舌茶制作技艺)、社头全牛宴等具有较高生活化属性的产品,通过规范化生产、加强营销、注入文化元素、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拓展市场。
三是加强非遗文旅深度融合。找准非遗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依托东方盐湖城、花谷奇缘、非遗公园等景区,鼓励非遗传承人、文化创业群体通过非遗工坊、创意概念店、主题文化店、文化体验店、文化空间等形式对非遗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提炼非遗核心文化元素和代表性文化符号,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融入旅游资源、场所、设施、空间和产品,形成独树一帜的非遗景观,将非遗转化成为诗和远方的符号意义,突出特有的金坛非遗内涵,进一步增强金坛旅游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吸引力。挖掘开发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文化资源,开发为各类高质量旅游演出和文化体验项目。深度培育和发展研学、体验、亲子游等新业态,切实带动民宿、餐饮、文艺演出、非遗产品生产等产业发展,努力形成“非遗文旅资源深度融合—非遗文旅产品体系培育—非遗文旅产业功能提升”的发展体系。
四是建构现代非遗宣传和营销体系。加强非遗产品传统营销渠道建设,促进非遗集市内各类文化产品的销售。充分利用“非遗进景区、进社区”等各类活动,推动金坛中医和医药类非遗项目开展现场把脉正骨等公益类的免费体验活动,大力宣传“金坛老人山程氏骨伤疗法”、“金坛儒林树德堂妇科”、“韩氏中医痹症疗法”等省级非遗项目。结合新闻媒体、非遗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等载体拓展非遗产品传播和销售渠道,推进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融合。加强非遗文化产业与本地生活资源协调,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品牌意识和IP意识,培育包括非遗老字号品牌、非遗工坊品牌、非遗新国潮品牌以及非遗传承人个人品牌的品牌矩阵,推动非遗以更新的面貌、更多样的方式、更迷人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再次对您的建议表示感谢,感谢您对我区文旅事业的关心和关注,并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以促进我们的工作进步。
签 发 人:尹 韧
经 办 人:胡俊强
联系电话:0519-82334663
常州市金坛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4年6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