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镇、开发区 > 指前镇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机构概况 > 内容
 
信息名称 关于印发《指前镇“常有众扶·爱心驿站” 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索引号 11320482014139417Q/2024-00016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通知 组配分类 政府文件 指前镇 机构概况
文件编号 指政发〔2024〕28号 发布机构 指前镇
生成日期 2024-07-23 公开日期 2024-09-1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指前镇“常有众扶·爱心驿站” 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指前镇“常有众扶·爱心驿站” 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指政发〔2024〕28号

各相关单位,指前派出所

       现将《指前镇常有众扶·爱心驿站工作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金坛区指前镇人民政府

2024723
    


指前镇“常有众扶·爱心驿站”工作方案

(试行)

 

为扎实做好指前镇特殊和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延伸纾困救助前哨触角,传递党委政府温暖,有效防范发生冲击道德底线和个人极端事(案)件发生,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风险管控与纾困帮扶相结合,织密帮扶救助前端发现网络,为特殊和困难群众提供“爱心餐”“爱心票”等临时快速救助服务,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构建可见、可感、有温度的“直达快响”救助帮扶工作体系,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

二、组织领导

党建工作办公室、政法和综合治理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派出所及各村(社区)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相关业务工作,政法和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对接。

三、工作职责

党建工作办公室:对于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提供救助帮扶。

政法和综合治理办公室:落实会商会办机制,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救助对象,根据相关政策要求,按照“一人一案”“一事一议”原则,分级分类给予救助和帮扶。深化“公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等多元化解机制,加大对长期积压矛盾纠纷的调解化解力度。

社会事务办公室:助力化解基本生活暂时性严重困难。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切实增强应对突发困难的及时性、有效性。

指前派出所:进一步拓宽线下渠道,会同网格员、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深入排查隐藏在敏感警情中的风险。对于流浪乞讨人员,征得其同意下,安排警力护送至金坛区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村(社区):全面梳理突出矛盾纠纷和重点人员,滚动排查帮扶救助对象,定期配合开展风险评估。

四、救助对象

救助帮扶对象主要包括:

(一)走失、流浪乞讨人员;

(二)生活无着、务工不着人员;

(三)因意外事件造成经济财产重大损失,导致生活临时出现严重困难,急需救助帮扶的人员;

(四)因投资失败、关系失和、生活失意、心理失衡、精神失常、年少失管等“六失人员”。

(五)其他临时陷入特殊困难需要救助帮扶人员。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救助网络建设。一要织密驿站网络。要因地制宜,利用现有阵地资源,增设“爱心驿站”功能区域。二要丰富便捷服务。“爱心驿站”要积极提供方便食品、爱心药箱、饮水休息、避暑避寒以及服务咨询、就业指导等便民服务,有条件的要提供临时过夜;驿站外部醒目位置要悬挂统一标识灯箱,利于群众夜间辨识求助;标准驿站内部要公布工作制度、操作流程、服务网点等内容,公示值守人员及联系方式。三要规范管理维护。各驿站要安排人员值守,视情提供5×8小时或7×24小时服务。由派出所建立驿站负责人联络微信群,每日安排专人进行维护,收集救助帮扶情况,按要求跟进处置。

(二)加大排查发现力度。一要加强线下排查。派出所要进一步拓宽线下渠道,会同网格员、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深入排查隐藏在扬言极端、家庭暴力、情感纠纷、涉校涉生和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等敏感警情中的风险;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因盗窃少量财物被依法查处的违法犯罪人员和重点未成年人,要做好后续跟踪,确保帮扶救助措施及时落实。民政部门要密切关注申请困难救助未获批准的人员。各部门要结合日常工作,滚动排摸因遭遇重大变故导致心理失衡、悲观厌世,可能铤而走险的人员。要加强部门联动,及时了解重点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切实将不放心、不安全、不托底的人员排查出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二要加强信息流转。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处置双循环工作模式,在公安内部,针对自主排查发现及事权部门流转的公安口矛盾纠纷,依托警网融合”“公调对接等多元化解机制开展化解;在公安外部,通过11012345的贯通,流转非警务警情和非公安口矛盾纠纷,有效缓解矛盾纠纷积压问题。三要加强预警防范。持续加强以派出所、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巡防体系建设,组建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物业人员、厂企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广泛开展重点人员滚动摸排,“六失人员”严格落实管控责任,坚决防止发生个人极端事件。

(三)抓紧重点环节措施。一要定期分析研判。建立村(社区)周碰头、月研判制度。社区民警要每周与网格长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风险隐患和突出矛盾纠纷;各村(社区)每月要组织召开由网格长、网格员、村民小组长及社区民警等参加的矛盾纠纷排查分析会,商讨需要救助帮扶的重点对象,评估现实风险,落实帮扶措施。二要强化疏导化解。深化“公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等多元化解机制,加大对长期积压的邻里家庭、婚恋情感和经济纠纷调解化解力度,提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活力。要充分发挥妇联、残联、工会等组织优势,汇聚各方力量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三要落实跟踪回访。派出所要及时对领取“爱心餐”的人员进行回访,详细了解遇困情况,对需要救助帮扶的第一时间通报社区民警和所在村(社区)跟进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形成工作闭环。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突出的邻里家庭、婚恋情感纠纷当事人,各村(社区)要定期开展随访,关注现实情况。

(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要发动餐饮单位和商场超市积极向上门求助的困难群众免费提供“爱心餐”“爱心食品”等临时帮扶。二要发动企业单位,积极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最大限度为其融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三要发动社会组织,协调律师事务所、心理健康协会及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全方位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六、排查发现

各单位要结合110报警求助、群众反映、社区走访、网格巡查等方式,常态开展临时困难群众排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派出所要通过接警、街面巡逻注意发现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引导至爱心驿站内提供救助帮扶。

派出所社区民警、村社区干部和网格员要通过入户走访和社情调查,及时发现急难型遇困人员,全面掌握辖区临时困难群众情况。

其他职能部门要在工作中注意发现需要救助帮扶对象,及时落实救助措施

七、救助方式

(一)精准救助。“常有众扶·爱心驿站对报警求助及工作发现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走失、务工不着等临时遇困人员,要热情接待,查明情况,认真做好人员甄别和信息登记工作,并将人员信息及救助情况录入全警基础工作平台爱心驿站模块。

(二)护送救助。对于流浪乞讨人员,在征得其同意情况下,由派出所填写《公安机关护送流浪乞讨人员交接表》附件1),并安排警力护送至金坛区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愿意到救助站的,要详细了解实际需求,并通过提供爱心餐、购买爱心票、资助短途交通费等方式给予救助。

(三)现场救助。对于走失、务工不着以及其他临时陷入特殊困难、有潜在社会稳定风险、需要及时救助帮扶的临时遇困人员,驿站工作人员要详细了解其困难原因和实际需求,填写《常有众扶·爱心驿站工作登记表》(附件2),通过提供爱心餐、购买爱心票、资助短途交通费等方式给予救助。

(四)推送救助。因火灾、爆炸、交通事故、溺水、人身伤害等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主要经济来源中断,家庭成员突发疾病或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需要采取救助措施的家庭和个人,由驿站推送至镇民政部门,由镇民政部门依照相关规定落实临时救助措施。

(五)协调救助。对于需要给予法律援助的,由驿站工作人员联系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法律援助;对于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联系镇妇联和关工委提供救助帮扶。

八、支撑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指前镇爱心驿站救助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责,发挥职能优势,积极为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二)强化机制保障。要落实会商会办机制,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救助对象,根据政法、司法、民政、工会、慈善分会以及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和组织的政策要求,按照“一人一案”“一事一议”原则,分级分类给予经济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和结对帮扶。

(三)强化资金保障。要将特殊及困难群众救助帮扶资金列入平安建设统筹考虑,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直达快响”的帮扶救助服务。

(四)强化风险管控。各部门要全面梳理突出矛盾纠纷和重点人员,滚动排查帮扶救助对象,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突出的婚恋、家庭、情感、邻里和债务纠纷,要深化“公调对接”等多元化解机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对高风险人员要及时纳入视线,落实定期走访和动态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严格落实“四帮一”关爱帮扶措施;对重点未成年人,要建立结对帮扶团队,认真开展结对帮扶;对其他投资失败、家庭失和、生活失意、心理失衡等需要进行生活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的,要建立由社区民警、网格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帮扶小组,常态开展救助帮扶。

(五)强化品质提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延伸纾困救助的前哨触角,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搭建“暖心港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民生的厚度、政策的温度和幸福的刻度。

 

附件:1.公安机关护送流浪乞讨人员交接表

          2.“常有众扶·爱心驿站工作登记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