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政府部门 > 科技局 > 业务工作 > 内容
 
信息名称 关于对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41号的答复
索引号 11320482014138852W/2024-00023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科技局 业务工作
文件编号 坛科复〔2024〕2号 发布机构 科技局
生成日期 2024-06-18 公开日期 2024-07-1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关于对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41号的答复
 
关于对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41号的答复
坛科复〔2024〕2号

罗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河海大学与金坛政企合作促进金坛经济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提案着眼河海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重要性影响,系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指出了一条主动谋划、抢抓先机的建设路径,我单位高度重视,经与河海大学、相关部门交流商议后,现作答复如下:

一、积极推动校地融合发展

1.强化沟通协调。自2021年,《加强校地全面合作推动融合发展的协议》签订以来,金坛区始终将强化校地联系作为重要工作,2022年,区科技局将校地融合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区微笑经济创新行动年度考核,每年出台当年度《校地合作项目清单》激励全区各板块园区、行政部门、企事业主体探索汲取高校资源路径,研究校地共赢模式,推动更多更大更优校地合作项目开花结果。本年度,我区协同河海大学校助周语明、国内合作发展处、常州校管委商讨校地融合推进方案,初步商定建立河海大学—金坛区校地融合联席会制度。

2.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五年来,备案河海大学与地方合作、产学研合作项目63个,2023年,高规格举办河海大学·金坛区校地融合发展活动,组织130余家企业赴校对接;开展河海大学专家常州产学研对接活动(智能制造专场),动员专家学者15人,走进海目星、埃马克等龙头企业。积极对接校科协、学生科协,开展带企入校活动5次,吸引师生超300名。本年度,金坛区细化《项目清单》类别,鼓励全区更广范围、更小切口开展产学研交流,目前经开区、华高新、薛埠镇、朱林镇均有系列活动开展。

3.推进校地合作项目。华罗庚高新区与河海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河海大学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桥头堡。金坛区鼓励河海大学—华能江苏新能源中心在能源项目上与当地企业深度合作,组团向上申报项目、对接资源,并高度支持新能源学院建设申报重大科创平台,赋能区域产业。华罗庚科学城首开区4月完成土地挂牌,计划5月13日完成土地揭牌,开展前期清障工作。长管办华罗庚科学城运营模式、支持政策等正在加快研究中。河海大学太湖流域长荡湖研究中心项目,目前在学校招募团队阶段,商议由两个研发团队先行入驻,计划5月设备进场。

二、多模式建设活跃型成果转化基地

河海大学拥有丰富的高端人才资源和科创资源,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力等领域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这为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为“两湖”创新区发展、新能源之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人才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1.成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华罗庚创新中心是我区一家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体,作为常州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两湖”创新区和“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将为全区迈向“微笑曲线”两端提供技术支撑,去年10月已正式运营。前期我们也与河海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张院长围绕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围绕共同目标,商讨发展思路,寻找新的合作切入点,也商定达成一致意向,持续推动成立河海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增强产业驱动力,赋能全区“五新产业”发展,通过深化合作将河海大学更多的科研成果写在金坛大地上。

2.建设师生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理念的前沿群体,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常州新校区未来每年预计将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1243人,硕、博士毕业生400人,可谓创业前景十分广阔。指前镇长荡湖科创园紧邻指前镇人民政府,东侧为长荡湖,西侧为233国道,距河海大学新校区10公里、金坛站9公里,占地106亩,厂房建筑面积84358㎡。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能级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金坛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充分释放河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热情,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将长荡湖科创园打造成科技创业园,汇聚创业要素,精准对接“资源”,实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对接,真正将其打造成河海学子创业有料有温度的“科创福地”。

3.打造科创产业加速园区。华罗庚高新区创智十二坊之一的产业孵化坊占地面积95.1亩,总建筑面积16.9万㎡,规划打造成“长三角新能源创新中心”。当前常州正不遗余力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河海大学金坛校区也正在加速布局建设新能源学院,将以产业孵化坊为载体,推动双方联合共建科创产业加速器或创新研究院,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亟待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校地校企的双向赋能、双向服务、融合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高校赋能地方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具体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既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和融入“532”发展大局的内在要求。区科技局将立足自身职能,持续推动校地融合发展。

持续开展政产学研。持续支持校企共创、院企共建、团队联合等模式,打造一批产出持续、市场亲和、价值斐然的技术成果。与河海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校地同行 共赢‘金’彩——河海大学·金坛区校地融合发展活动”,届时将邀请我区各行业尖端企业技术负责人、高层次人才,河海大学院系领导,实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奏响校地企合作“最强音”。

共建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智能设计、增材制造和数字孪生研究方向,依托谢亿民院士团队,在华罗庚创新中心打造河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校外孵化平台,预计占地2800㎡,五年承载创业团队20个,充分联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工厂技术,孕育一批高价值成果,促进地方产业跃升、助力学院申报成功。

打造校地平台载体。发挥河海大学专业优势,围绕金坛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校企平台。以华罗庚创新中心为依托,推动成立河海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促进成果转化,增强产业驱动力,打造全区科技创新策源地。目前毛亿博士领衔的北斗高精度导航增强系统项目已正式入驻华罗庚创新中心,接下来我们也将提升华罗庚创新中心运营管理,为高校团队、老师、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及实验实训场所,实现校地合作互利共赢。

最后,衷心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区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签发人:李冬英

经办人:郑录游

联系电话:0519-82822319

                                                                                                                                                                                 常州市金坛区科学技术局

                                                                                                                                                                                      2024年6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