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区指前春海家庭农场位于金坛区指前镇建春村,是指前镇首批家庭农场,2004年开始从事农业规模化种植,主营粮食种植,已全部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2015年5月创成省级优秀家庭农场,2023年总收入达138.9万元,纯收入超50万元,是指前家庭农场的典型代表。目前,家庭成员5名,常年雇工4人,经营土地349.02亩。其中,水稻330亩、菜地20亩,年产稻米46.2万斤、蔬菜30万斤。
全过程机械化,实现“懒人种稻”。春海家庭农场为指前镇建春村的1200亩耕地提供从育秧、犁地、机耕、水肥管理、机收等水稻种植环节全程机械化服务。“有了机械化育秧、插秧,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能有效盘活撂荒地。”黄春海说。农场里,一台机器人秧盘码垛机在平稳运转,一条生产线包括秧盘输送、铺土、压实、播种、覆表土、洒水、平土等工序,已经实现了播种的全部过程,仅一台机器就实现了从前需5-6人的流水线工作量,更关键的是在农忙的关键时刻,再也不需要焦头烂额地预订农忙工人了,真正实现了农业的“解放”双手。行车也不再是工业中特有的机械,水稻机插秧育秧行车,和工业中用的起吊行车一样,通过电力驱动,在田里铺设好轨道后,就可以在田间自由的穿梭,原本需要由人工一盘一盘抬到田里的育秧盘,现在通过行车平铺到水田里,平整、美观、有序。搞好农业生产,关键还是要靠机械化上阵,农机升级换代装上“智慧大脑”,老农民,新把式。
开展帮扶合作,扩张“致富工厂”。多年前,黄春海一直以做瓦工为生,周边村庄村民的二层楼房,很多是由他带队砌盖的。谈起为什么转行种田,黄春海坦言,现在不少农村人到城里打拼,村里大片农田闲置,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09年,全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在指前镇建春村启动,黄春海将村里流转的农田承包下来,种上粮食。刚开始,种植的面积不大,后来流转的农田越来越多,种植的面积也就逐步扩大。2013年,黄春海成立了金坛区春海家庭农场。去年以来,农场流转盘活建春村100余亩撂荒地,前不久全部种上了水稻。现在,家庭农场对外还承担农民培训的业务,2023年开展农民培训8次,主题包括农机安全生产、机械作业、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周边几千亩农户,带动周边农民一起更新技术,做健康大米,增加收入。
聚力技术创新,助推“绿色农业”。农场始终秉持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种植理念,黄春海不断走访学习,依托镇农村工作局农机有机肥技术和全套制肥装备,将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收集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成有机肥。实行科学栽培管理,搞好田园清洁、土壤消毒,规范生产过程的农事活动,严格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积极开展农场种草,全面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动环保生态发展,不放松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质量管控。
聚焦地标品牌,创建“建幸稻米”。“培育自有品牌,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形成品牌优势。”黄春海清楚认识到要想发展地方经济必须要紧跟市场需求,到市场中去找机会。2018年,家庭农场注册商标“建幸”,2017年“建幸”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春海家庭农场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农产品宣传推介展销活动,引流扩源,让大家了解春海家庭农场更多的优质农副产品,不断扩大“建幸”大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擦亮品牌,打响名度,指前镇相关部门还将区融媒体,省、市电台等栏目组请进指前做采访宣传。栏目组采访的文稿刊登在常州日报报纸、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上,拍摄的宣传片在龙城乡情平台展播展演。春海家庭农场利用抖音、淘宝开展网络直播,打造指前稻米网红打卡地,广泛宣传推广“建幸大米”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