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金坛区与河海大学校地融合发展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区域发展实际需求,聚焦常州校区建设、平台载体共建、师生本土交流、校政企合作等多个维度,多向承载河海科创资源,推动校政企三方同向发力,有力推动了校地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赋能。
一是逐步完善体制机制。2022年,我区与河海大学签订《加强校地全面合作推动融合发展的协议》,同时面向全区征集校地合作项目,并将校地融合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区微笑经济创新行动年度考核,以考核指挥棒推动校地合作项目开展。2023年,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副区长徐俊为组长的服务保障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高质量启用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今年,出台《2024年区领导牵头负责专项工作》(坛办发〔2024〕10号),再次以文件形式明确由徐俊常委牵头推进与河海大学对接服务,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新高地。
二是全面拓展校地合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板块协同配合,发挥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对接活动。三年间,我区共征集校地合作项目84项,其中10个已经完成,17个达成阶段目标。其中,今年征集校地合作项目33个,已开展产学研对接、专场对接、共建活动17场次,参与企业150余家,有效助推河海走进企业,金坛企业了解河海。
三是深入推进联学共建。突出双向选择,立足精准对接,力求增强合作对接的持续性、针对性,力求合作实效。“河海大学—华能江苏新能源中心”落地常州校区,江苏省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固碳减排工程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农工院—金坛水利局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在金坛揭牌。举办校地同行 共赢“金”彩—河海大学·金坛区校地融合发展活动,组织130余家企业赴校对接,签约项目6个。河海大学专家学者深度参与长荡湖水环境治理、茅山旅游品牌推广、光伏发电智能运维等课题,为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提出真知灼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