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部门信息 > 内容
农业农村局:”金沙“新”景“质”地有声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7-24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向科技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当科技“点燃”的技术创新之火花竞相迸发,当改革“引流”的产业焕新之浪潮竞相奔涌,当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双向奔赴”,那铿锵的步履便奏响了希望的田野上“振兴”的最强音。

小田并大田,订单生产“链”起稻麦产业。小满刚过,在金坛钱资湖畔的“陌上花开”生态环境整治项目区,迎来了复耕复垦后的首季夏粮丰收。7台大型收割机呈雁阵排开,有序进行着收割作业。在小桥流水的鱼米之乡,如此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并不多见。去年,这片土地还是农民口中“风吹石头跑、不长庄稼光长草”的“鸡窝地”和“馒头山”。今年,金坛区充分运用“占补平衡”“进出平衡”两个平衡,坚持“非农化”“非粮化”双管控,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用“小田并大田+碎田变整田”的模式来确保耕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激光平整土地、机械化精量播种、北斗导航支持下的高标准开沟、无人机飞防施肥、智联收割机规模化作业……新技术、新手段激活了后备耕地资源,“鸡窝地”“馒头山”飘出了麦穗香。今年6月,“陌上花开”项目1.2万亩小麦迎来丰收,平均亩产约400公斤,其中一块260亩农田亩产突破600公斤,创常州百亩以上连片种植高产纪录。新质生产力的产生,离不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从2019年起,金坛开始推行优质稻米“五位一体”订单生产,并于2021年在小麦产业上试点。订单生产让稻麦产业从“田间地头”直通“市场端头”,收购价格和优质粮源有了“双保障”,种粮农民和收购公司都尝到了订单农业带来的甜头。目前,金坛有万吨级收购企业2家、千亩级种植大户2家,绿色稻米订单面积近7万亩,去年累计帮助农民增收1800万元。

攥紧农业芯,科技创新“游”出蓝色经济。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金坛耕耘蓝色经济“高产田”的实践一再证明,科研强落脚在产业强,创新突破是基础,种业攻关是核心,成果转化是关键。金坛长荡湖畔的指前镇是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也是江苏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去年,园区成功晋级“国家队”,成为常州唯一一家以“科技+农业”为主题的园区。从阳光里淘金,渔光互补点亮“绿色能源”。走进园区中的数字化渔场,就见一排排光伏电池板阵列静置、迎光而立,形成了“水上发电、水下养蟹”的新模式,让清洁能源与水产养殖在这里实现跨界融合。机器换人、数实融合,让水产养殖焕新又提质。在这里平静的水面之下,蛰伏着微孔管道增氧、水质自动调节等“数字养蟹”系统,传感器的另一端,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水质在线监测、病害远程诊断。抬头看,无人机投喂;进车间,流水线分拣——一系列机械化、智能化操作让人目不暇接。种业自立自强,新品种话语权与日俱增。在这里“安家”的河蟹,都是金坛自主选育的新品系“长荡湖1号”。它作为“金”字号“种子选手”远销浙江长兴、山东东营,更是在去年举办的“名蟹大赛”中一举夺魁,获得全国“蟹王”称号。

客从远方来,茶旅融合“品”味诗与远方。叶叶嫩芽随春至,缕缕茶香漫茅山。茶叶是金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和美乡村建设,金坛走出了一条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茶旅融合之路。7月盛夏,绿意葱茏。驱车沿着茅山脚下的小路缓缓而行,平整的乡间小路在起伏的茶园间蜿蜒舒展。远眺晨雾缭绕的茶山,只见三五成群的游客徜徉其中。今年发布的金坛茅山逍遥茶旅线路,以茶会友、闻香识趣,串联起茅山、东方盐湖城、花谷奇缘等景点,让游客在体验茶文化的同时解锁金坛“好风景”。在这里,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形神兼备。倚靠百亩茶田的茅山森林世界给大家圆了一个“森林梦”,特色茶田帐篷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轻嗅茶香、仰望星空、静听蝉鸣;每年春季,东方盐湖城都会推出采茶、炒茶、制作茶点的活动,让游客在古风穿越中体验功夫茶表演等一系列网红玩法;在中国最美生态茶园——茅山茶海,游客可以参与茶加工、茶认养、茶文化、茶科普、茶养生和儿童茶趣等活动。“一茶一世界”,小小的“绿叶”在这方天地创造出了更多元、更丰富的价值。

大地无言,作物为语。一幕又一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场景,让金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火热实践跃然纸上。未来,金坛还将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赋能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持续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