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部门信息 > 内容
农业农村局:向“新”而行,“耕”出蟹塘好风光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4-02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三月春风暖,春耕农事忙。在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双向奔赴”,成为希望的田野中强劲涌动的新浪潮。新质生产力的“新”,是新农机驰骋纵横,是新品种落地生根,也是新农艺成势见效。金坛是“中华绒螯蟹之乡”,其在全国率先建设的数字化渔场,成为加速河蟹生产机械化进程的有益探索,让“水产科技革命”更加彻底。“慧养渔”带来的大场面、科技范,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水上春耕”的生动缩影。

浮“光”跃“金”,展“渔光互补”之纸,巧绘“生态增绿”的“水上春耕图”。刚一走进位于长荡湖西畔的金坛数字化渔场,就见一排排光伏电池板阵列静置、迎光而立。这项2021年启动的“渔光互补”项目,通过在蟹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蟹”的新模式,让清洁能源与水产养殖在这里实现跨界融合。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光伏电池板每小时发电量在200度左右,在白天可以满足数字化渔场二区和三区生产用电的供应。“渔光互补”让数字化渔场有了自己的应急电源,蟹农再也不用担心螃蟹的缺氧问题。炎炎夏日里,光伏阵列还可以通过角度变换来改变水面光照量,为蟹苗生长提供适当的“遮挡”和“降温”。

用“芯”良“库”,执“良种攻关”之笔,巧绘“种筑基石”的“水上春耕图”。“春投一篓苗,秋收万斤蟹。”随着气温回暖,又到了一年蟹苗“播种”的最佳时节。在这里培育了300多天的蟹苗,个个活力十足,等待着“乔迁”新居的时刻。蟹农们根据蟹苗的大小、重量以及品质进行分拣。挑选好的蟹苗被运到蟹塘边,蟹农撑着小船从岸边划向中央,熟练地抖动沉甸甸的蟹笼,行动敏捷的蟹苗们就生龙活虎地挥舞着蟹螯,顺着蟹农们抖落的动作飞快地“跃”入广阔的水塘。在这里“安家”的蟹苗,都是金坛区自主选育的河蟹新品系“长荡湖1号”,今年已是选育开展的第7年。数字化渔场共投入60余个塘口,评估“长荡湖1号”新品系的选育进展。该渔场智能化调控的养殖环境和自动化的塘口操作模式高度同步,更有利于选育群体优势性状的显现。

大“智”若“渔”,蘸“数农融合”之墨,巧绘“数智兴农”的“水上春耕图”。在下苗期挑选的蟹苗,如纽扣般大小,俗称“扣蟹”,单个重量在10克左右。下水后,蟹苗们在清澈见底的池塘中自由游动。塘口看得见的生机之下,是一套“看不见”的“数字养蟹”系统。水面之下,蛰伏着微孔管道增氧、水质自动调节等机械化设备,信息收集传感器敏锐地捕捉着pH值、温度、溶解氧、氨氮等环境要素,在传感器的另一端,数字化渔场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正“紧锣密鼓”地分析数据、调节水质,给蟹苗们提供良好的“安居”环境。在这里,“智慧大脑”将蟹苗们“看管”得十分到位,智慧养殖、数据管理取代了过去的经验养殖、靠天收获,螃蟹生长的每一步人工工序,都实现了“机器换人”。

见“机”而“行”,添“科技增益”之色,巧绘“丰收在望”的“水上春耕图”。“蟹苗”长得好,关键还得吃得饱。“90后”飞手孔令佩站在蟹塘边,手指轻点,一架农用无人机便腾空而起,在连片的蟹塘上空来回穿梭,其产生的气流将水面晕开一圈圈的涟漪。无人机自动投喂饵料,一次可装饲料20公斤,每小时能投喂180亩左右的水面,效率是传统人工投喂的8—10倍,而且无人机投料更均匀精准,更有利于螃蟹生长。除了投喂饵料,无人机还能完成水塘泼洒消毒及巡塘等各项任务。

春塘水暖“蟹”先知,只待金秋膏黄满。数字化渔场1100亩蟹塘的蟹苗投放工作即将结束,接下来,数字化渔场将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持续抓好塘间管理,尽早让蟹苗适应“新家”,开启“成蟹之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