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东城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五大行动”,全面实施“五大提升”工程,为建设城市经济强、基层治理优、幸福指数高的城区板块而勇毅前行。
一、2023年重点工作总结
(一)坚持迎难而上、打造标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加速提升。项目招引有突破。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9个,总投资约2.6亿元,区重点项目入库4个,当年落户列统建筑业项目3个,重点税源项目实现税收超3600万元。平台建设有实效。Dowork东城创新创意中心正式投运,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20余次,接待来访客商超1000人次,招引入驻企业31家,在“五大行动”创意型微笑平台考核中,位列全区首位。项目保障力度大。顺利保障了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金城大道、凯卓威一期、尾水湿地一期、恩捷高压杆线等重点项目所涉企业收储、清障交地等工作。全年共完成拆迁295户,拆迁面积6.8万㎡,清障面积273亩,完成征地375.328亩。
(二)坚持共建共治、夯实基础,推动社会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更畅通。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每天统计通报,每周专题研判,全年处置各类问题5417个。开展“我的网格我的家”网格员大走访活动,解决问题553个。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更高效。用心解决群众诉求,受理12345工单5113件,平均办理时间从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狠抓诉源治理,民事案件万人起诉率压降至56.71,排名由全区倒数第二逆袭至首位。做好重点人员稳控吸附,两会、亚运会等重要时期无一人进京上访。全年化解信访积案4件。网格治理队伍建设更有力。抓好“关键少数”,举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书记大比武活动,进一步督促基层党组织书记聚焦主责、主动作为。赋能“绝大多数”,开展“我的网格我的家”网格员大比武活动,以赛促学,提升网格员履职能力。全年共有3名网格员被评为市级“平安网格之星”,2名网格员被评为市级“平安网格积极分子”,4名网格员被评为区级“平安网格积极分子”。
(三)坚持用心用情、办好实事,推动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生活宜居指数更高。完成华城一村、华城散居楼老旧小区改造、东社村城中村环境提升、华城二村南侧口袋公园、新塘社区美丽街区建设。古石林小区获评“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街道获评“常州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先进集体”。安置小区管理更细。18个安置小区已实现物管会成立全覆盖。稳步推进“人户合一”,截至12月,街道完成户籍迁移5102户15611人。有序推进安置小区停车收费,目前已在金江苑三村等12个小区实施停车收费,为安置小区管理服务提档升级打下一定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更优。深化养老服务,6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团队,柘荡村创成“养老睦邻区级示范点”。完善托育服务,新建普惠托育机构1家,创成省级普惠托育机构、省级社区示范托育点各1家。优化政务服务,在全区首创安置房“家门口”一站式办证模式,解决了金海花苑、蔷薇苑、紫荆苑等10个安置小区办证的历史遗留问题。省级“15分钟医保服务圈”、市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创建进入验收阶段。强化文体服务,各类文化活动惠及居民60余万人次,新增体育场地17810平米、体育路径2处,更换健身器材7处。
(四)我们坚持精雕细琢、注重长效,推动城市文明程度有效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氛围更浓厚。举办“红梅花开‘锋’火相传”金坛区道德讲堂东城街道专场、东城街道“百姓名嘴”风采展示等活动。华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获评“常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站”,柘荡村荣获“金坛区文明村”,名仕家园小区荣登常州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红榜”,街道组织拍摄的《龙城“变身记”——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微视频,全网浏览量突破100万,荣获全省“我是冬训主讲人”优秀视频作品。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更有力。修订街道城市长效管理网格工作制度、晨检制度和考核制度,加大以查促改力度,全年自查自纠案件21089起,数量位居全区第一。推进“危污乱散低”企业出清,整治搬迁厂区企业租户24家,拆除违章搭建26处,面积8052平方米。加强歇耕土地管理,完成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核心区域闲置地块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深入。突出长效治理、常态有效,坚持日常“清脏”和集中“清乱”相结合,累计处理垃圾暴露、杂物堆放、黑臭水体等问题近2000个。补齐农村污水治理短板,明星村、五联村实现农村污水常态化收集托运,完成试点标段179户三格式化粪池提升改造。
(五)坚持安全至上、筑牢屏障,推动安全环保指数稳步提升。安全隐患整治见实效。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和“生命至上、隐患必除”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发现并消除各类场所安全隐患1342处。着力推进燃气安全隐患整治,推动街道辖区612家商户开展“瓶改管”“瓶改电”等工作,截至目前已整改418家,整治进度率90.2%,整治完成率68.3%。持续做好既有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成9栋房屋消危。食品安全监管强基础。依托“食安督”平台,完善包保主体、包保干部基础数据,实现包保数据与业务数据共享。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每季度对2031家包保主体开展一轮食品安全包保工作督查,及时处理食品卫生问题投诉60余件,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街道食安办获评“常州市首批规范化基层食安办”。生态环境治理再攻坚。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抓好秸秆禁烧、扬尘管控,1-11月降尘考核全市排名由去年第63位上升至第13位,PM2.5考核全区排名由去年第9位上升至第4位,优良天数全区排名由去年第8位上升至第5位;开展油烟问题专项整治,油烟扰民投诉量降幅达12%。聚焦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两个批次27个入河排口整治,重点完成东光河、柘荡河等河道的消劣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巡查处置各类问题90个。落实环保督察整改,3件省级交办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二、2024年重要工作安排
2024年,东城街道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大行动”,更加准确认识发展定位,更加主动服务园区发展,更加系统推进城市经济,更加稳固夯实基层治理,更加用心推动城乡融合,更加高效开展自身建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在全区发展大局中体现东城街道的担当和作为。
(一)准确把握发展定位“方向盘”。定位决定地位,方向决定未来。在新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方向,扛起新的历史使命。职责再明确。始终坚持“服务园区,拓展城区”的职责定位不动摇。既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全方位沟通,进一步理顺与经开区的职责划分,做到积极补位不缺位;又要增强主体意识,理清自身发展思路,主动拓展城区,争取各方资源,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再提升。对照接轨主城区桥头堡和“两湖”创新区主战场的定位,跳出金坛看东城,立足同城谋发展,落实好发展理念、思维方式、工作标准、公共服务、人文精神、内心情感“六个同城”。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想别人之未想、干别人之未干,与优者对标、与强者比拼、与快者赛跑,争创“第一”“唯一”,多出“东城模式”“东城经验”。谋划再系统。加强对城区、园区、农区现状和特点的研究,科学排定工作重点。城区聚焦服务业发展,重点制定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平台载体策划打造。园区聚焦环境提升,重点加强闲置地块盘活和“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的整体谋划。乡村聚焦和美宜居,重点围绕村庄规划编制、土地管理、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策划进行整体谋划。
(二)主动承担服务园区“主职责”。服务园区就是服务发展,我们要进一步主动作为,为园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做实重大项目保障。与经开区建立重大项目信息提前沟通、及时研判工作机制,提前梳理产业预留地块基本情况,制定项目用地保障标准化工作流程,减少因工作不规范、沟通不到位导致工作推进缓慢的情况。持续落实重大项目专班推进制度,坚持依法依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全力保障兴盛路、良湖路、中吴大道西延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做优园区环境提升。加强园区主干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对340省道、240省道和华阳北路开展环境提升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加大网格巡查频次、无人机不定期飞检等方式,加强闲置地块日常管理,杜绝非法侵占、偷倒垃圾等情况发生。开展尧塘河河头段沿河违章搭建专项拆除整治行动,提升沿线环境。做强服务业态支撑。努力推动两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围绕园区产业需求和职工生活需要,积极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和生活性服务业项目。配合经开区做好青年公寓、蓝岭公寓等人才公寓的日常管理服务。加强策划,讲好丰田路故事,通过新业态引入、主题活动引流、商业氛围提升等方式全方位推进,将丰田路打造成为全区烟火气最浓、人气最旺、治理水平最优、安全指数最高的示范街区。
(三)奋力打造城市经济“强引擎”。东城是全区人口最多、市场主体最多的板块,我们必须扛起全区城市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职责和使命。完善工作体系。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统筹考虑经济职能的设置和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加强学习借鉴,建立项目招引、推进、服务工作机制。完善经济数据统计分析职能,以“五经普”为契机,摸清市场主体家底,建立规上、四上、准四上存量企业库,常态化开展经济数据分析和企业走访。培育载体平台。支持Do Work东城创新创意中心、中景商务中心、筑立方商务中心等载体培优做强,推动“存量空间”释放“增量价值”。盘活街道范围内各类闲置资产,鼓励电胜、华胜、柘荡民营工业园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探索土地混合使用和建筑复合利用的新模式,加快开拓共建共享的“五型经济”集聚新空间。激发经济活力。鼓励引导商业综合体引入更多的“首店”“名店”。着力打造“夜间经济”,促进“夜食、夜购、夜娱、夜展、夜健”等综合夜间消费业态形成。着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商圈,以吾悦商圈为主阵地,注重吸引90后、0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围绕青年消费特点,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新消费场景,切实提升城区商圈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
(四)全面夯实基层治理“硬底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面对基层治理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时时放心不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推动社会治理打造新模式。加快推进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建设,整合工作力量和资源,提高街道综合指挥调度能力,压实村(社区)工作责任,提升初信初访调处质量。践行“人人都是网格员”的理念,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提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持续推进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党建引领多元共治,谋划实施一批动“小手术”但起“大作用”的“微改革”,全力打造基层治理东城“新名片”。推动安全生产提升新水平。进一步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坚持底数清零、动态清零、防范清零。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时段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治,继续紧盯城镇燃气、消防安全、自建房等领域,对风险点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管,严防事故发生。持续深化餐饮场所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打造全域燃气安全示范街道。推动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常态化开展餐饮油烟排查整治,突出源头管控,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推行餐饮场所开业前安全环保全要素联合勘验机制。定期对已整治的入口排污口开展检测,统筹做好城乡10条支流支浜动态巡查和消劣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小区、城中村雨污分流工程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河道“四位一体”管护。深化“危污乱散低”企业专项整治,对重点区域开展高频次“回头看”。
(五)用心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理顺体制机制。高标准抓实抓好“人户合一”后半篇文章,加强社区营造,真正帮助动迁安置户从“村民变居民、农民变市民”的思想和身份双转变。稳妥推进河头村“撤村建居”工作,鼓励支持村集体成立经济实体参与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资金,统筹推进“三标融合”。要完善配套功能。新城聚焦活力提升,以吾悦商圈、中景商圈为中心,积极打造精品街道、时尚街区、商务楼宇,进一步集聚商气人气。老城聚焦精致提升,有序推进华城四村、电胜社区散居楼、金河社区散居楼、汇贤社区散居楼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打造“华城南苑”美丽街区,围绕“一老一小”打造重体验、人性化的社区服务,稳步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普惠托育机构的建设。要打造和美乡村。对照美丽宜居村庄创建标准,重点围绕中吴大道西延沿线河头、明星片区,聚焦服务园区、服务产业,做好村庄发展策划和规划。按计划推进好整治达标村创建,加强文明乡风培育,引导农村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排定城中村改造提升计划,组织实施大文村、古石林整治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