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协委员提案 > 内容
关于对金坛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35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6-25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王卫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我局答复意见如下:

您深入调研、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指出目前我区在宣传贯彻、合力发挥、产业发展、人才素质、富民渠道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同时,就如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提出了促进乡村优先发展、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提升乡村产业能级、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

我们认真学习您的提案,认为您的建议具有很好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下一步我们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同时,结合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统筹协调水平,促进乡村全面进步。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督促落实,形成协调配合、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合力。二是强化考核评价。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真督实考、严督严考,强化结果运用,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加大有关乡村振兴政策理论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镇村干部轮训一次,提高镇村干部理论和业务水平。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我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形象进度和经验成效,宣传基层和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好人好事,努力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

二、提升要素保障水平,促进乡村优先发展。一是坚持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使用、管理机制,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农业农村工作队伍,采取轮岗、挂职、交流、培训等措施提高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落实农村基层干部相关待遇保障和激励措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奖励补助等多种手段,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切实落实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10%的建设用地指标和省下达新增用地计划的5%保障政策。三是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做好农业配套设施用地规划,鼓励资源集约利用,及时满足区域性农业配套用地需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后形成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保障所在村的村民住宅、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三、提升农业价值水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建强供应链。重点围绕“两水一茶”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年培育一批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二是拉长产业链。锚定“十四五”时期建设“50家现代化农场”目标,形成农场招商“地图”,力争每年完成招引总投资超1000万元,农业农村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总投资超1亿元的重点项目至少2个。重点招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新模式企业,构建农业产供销配套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三是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生产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工作。坚持将“十大农业品牌”培育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点,推动“长荡湖大闸蟹”等区域品牌建设。支持品牌主体充分利用部、省、市级各类知名农产品展销活动推广展示金坛特色品牌农产品,激发企业品牌主营活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推广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精品路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四、提升规划引领水平,促进城乡深度融合。一是加强乡村规划引领。开展城乡融合空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构建城乡发展“三生空间”新格局。加强镇村布局规划实施和动态更新,实施规划发展村庄所在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和管理全覆盖。按时序进度,每年完成一批行政村村庄规划的编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农村水利建设、小流域等综合整治、天然气管网向镇村延伸、5G基站规划建设等工程,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和集贸(农贸)市场,整合邮政、快递、运输、供销、电商、社区等资源,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改造升级一批新型乡村便利店、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站,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实体化运行,推动5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机构达到国家标准,不断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推动更多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指导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提升二级机构的覆盖率。加强农村养老院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展农村互助养老。

五、提升环境整治水平,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一是建设和美乡村。认真落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行动,抓好和美乡村“2+20+200”工程建设,统筹实施指前、朱林2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整治更新。开展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培育工作,推进集中连片整治提升,创成省(市)和美乡村10个以上,市级整治达标村80个以上。二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整治、困难群体危房改造、老旧农房改善。因地制宜选用就近接管、集中或分散式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模式治理农村污水。加快推动农村户厕整改提升,每年整改提升一批农村公厕、户厕。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每年建设一批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三是强化长效管理。深化“五乱治理”,突出长效管理,坚持“三分建、七分管”,采用明查暗访、“红黑榜”等方式,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考核评比,持续巩固整治成果。采用村庄环境“积分制”、门前三包、美丽庭院评比等方式,引导村民改变生活习惯,共治共管村庄环境。

六、提升党建引领水平,促进乡村共同富裕。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突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进村级党组织功能“六强六好”分类提升,一体化推动村(社区)党组织创“五星”、村书记争“5A”,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创新推动党建阵地“一中心多站点”,实现综合网格党支部覆盖率、党群直通站建成率达100%。二是实施强村富民专项行动。以“红色领航·百村奔富”活动为牵引,通过整合集体土地资源、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和建设用地、规范高效使用集体资金、强化村集体资源发包、实施“飞地”报团发展项目、加大村企联建力度、鼓励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等措施,力争每年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0万以上的村不少于4个,到2026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0万元和300万元以上的村分别达到70%、40%。三是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工业经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镇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