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人大代表建议 > 内容
关于对金坛区十八届人大代表建议第97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朱旦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收悉,建议站在我区园区企业的立场上,揭示了当下中小企业急缺专业人才尤其是专业制造人才的窘迫现状,提出希望政府以产学研模式精准引导人才资源、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指出的六点建议从政策刺激、平台搭建、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开展思考,体现了代表对我区中小企业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做答复如下:

一、金坛区产学研工作沿革

1.金坛产学研合作历史。金坛的产学研工作起步很早,最初在1992年5月,由政府主导举办了首届华罗庚家乡科技成果交易会,集聚了全国137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212位专家教授,共吸引2000多项科技成果,会上签订正式合同27份,意向协议297份;次年第二届“华乡科技交易会”期间,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视察金坛,根据指示,金坛将“科教兴县”作为发展战略,在1994、1996年又召开了两届“华乡科技交易会”,这为当时科技技术极为贫乏乡镇企业找到了出路,有效推动了当时乡镇经济的发展。

2.金坛产学研工作现状。当下,金坛区着眼常州市长三角创新中轴定位,加快融入“两湖”创新区建设,围绕河海大学校地融合、南京都市圈资源吸纳,以聚集更多高端创新资源为目的,扎实开展产学研工作。一是支持力度稳步加强。揭牌落成“华罗庚创新中心”产业科创体系,就平台构筑、载体升级、人才引育等多方面促进智力进入。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区内共建设联创中心6家,多向刺激企业产学研需求。二是活动交流加速升温。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持续开展第19年,金坛基地共有60家企、事业单位接收共201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坛参加社会实践,累计完成了141项课题研究。近年来,连年举办大型产学研活动。其中常工院全面战略合作对接活动,达成7份校企合作技术合同共235万元;承办常州市西北方向“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产学研对接活动,联系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对接领导暨专家教授25名,共收集有效技术需求44条,金额超5000万元。三是校地合作持续巩固。形成《河海大学—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加强校地全面合作推动融合发展的协议》,充分发挥河海大学人才、科技优势和金坛的空间、区位、产业、生态和人文优势,加强双方深度合作。签订《常州工学院—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面合作推动协同发展深度合作协议》,常工院技术转移中心金坛分中心揭牌,在共建应用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政产学研、引育科技产业人才、共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二、金坛区内中小企业产学研及研发情况

目前,金坛区内共建有省级三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3家,市级三中心78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2023年拟新建36家;2022年上半年完成技术合同吸纳5.97亿元,可见,大量中小企业与高校存在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

相对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加缺乏的是深入成体系的合作,以及稳定的制造型人才获取渠道。这方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工作的核心无论在政府口还是高校内部,都一向以技术交易为主,也只有技术交易形式的合作能充分刺激高校技术人才兴趣、推动成果转化落地,而促进人才培养、开展人才招聘等工作则由科技与人社部门协作推动,在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搭建、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方面,目前由人社局独立开展。

目前,江苏省内科技服务体系参差不齐,发展落差较大,金坛区科技部门的困境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处在初级阶段。以发达地区为例,昆山市集成人才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整合人才、政策、金融、活动资源,形成独立对外窗口,推出“昆科贷”“昆园保”等一系列产品。而我区服务机构不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金融产品单一的问题相对突出,创新服务能力与企业创新需求的多样性不相适应,对风险投资补偿、初创企业担保等仍缺失,不能有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成长和加快发展。

三、金坛区产学研未来规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未来,金坛区将立足于最强生产力、集聚第一资源、用好第一动力,围绕区位机遇,推动产学研工作向实向优迈进。

一是密切友好高校血肉联系。加快河海大学校地融合工作进展,以考核激励“常州市金坛区—河海大学校地合作项目”落地运作,共同搭建高水平双创载体。进一步推动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创新争先,摸排激励我区企业提出更多更优课题,争创来坛博士生人数与获奖人数双新高,做好无缝式“四到”服务,保障来坛学生实践体验。

二是推动更多政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河海大学人才、科技优势和金坛的环境、政策和产业优势,加强双方深度合作,不断提高校地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落实校企、校地政产学研合作项目。继续深入实施产学研对接工作,开展“走进高校院所活动”,力争帮助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做好疫情防控准备,持续开展小范围产学研活动。

三是加强合作成果落地转化。探讨研究创新激励政策落地实施,就平台搭建、载体升级、人才引育向上争取更多政策补助,积极对接市局,争取离岸创新中心政策支持。引导一批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向金坛区快速集聚,就共建实验室、联办孵化器等方面加快高校要素进入“华罗庚创新中心”产业科创体系,促进产学研成果落地生根。

四是逐步健全科创服务体系。对我区政产学研金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工作,围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集聚区,加速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整合科技局科技创新职能、组织部双创人才职能、人社局创业人才职能,围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这六大类别引进专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打造“一站式”科创人才服务中心。用足用好市科技创新基金和天使投资母基金,招引一批知名基金管理机构,设立各类创新子基金,每年促成一批我区创业团队得到基金投入。提高我区国有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的服务能力。

谢谢朱旦代表的建议,请您一如既往关心指导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和中小企业发展,共同打造以产学研合作为路径的科创服务体系。

签发人:李冬英

经办人:李文远

联系电话:0519-82881535

常州市金坛区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