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区农业农村局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千万工程”的伟大实践历程再学习、再领会,对“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再认识、再提炼,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有力有序有效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久久为功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一、从“美”出发,治理乡村人居环境
“千万工程”着眼于“小事”,落实在“细处”。区农业农村局坚持以“小切口”撬动“大美乡村”建设,以“干净则大美”的理念,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治理工作。区级奖补资金增加至1200万元,真金白银推动工作落实,连续两个季度在全市考核中排名第4、上升2名。薛埠镇上阮村通过“省特田”验收,全区已经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示范村8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多措并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池塘标准化改造“金坛方案”获省级部门高度评价,畜禽粪污治理、“肥药双减”行动深入实施,“绿色颜值”“金色产值”共生共赢。以“山河重安排”的气魄统筹实施指前、朱林乡村片区整治更新,“三生融合、美美与共”的乡村空间加快构建。
二、从“富”出发,壮大乡村产业
浙江在纵深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始终注重面子、里子一起抓,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发展。区农业农村局在工作过程中,同样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齐抓并重,打好富民强村组合拳。“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事项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申报省市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7个,23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及公益服务,“一事惠民生、一议聚民意”作用充分彰显。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创建深入推进,金坛“土特产”搭上互联网快车,上半年网络营销额已超10亿元。家庭农场服务中心带动中小农户抱团成势、致富共赢。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56元、增长6.1%,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
三、从“人”出发,推进城乡融合
“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具有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坚持农民主体、坚守群众立场,“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区农业农村局坚持突出农民主体、聚焦农民所需,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行动为契机,创新实施“310”工程,推动城乡要素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设“十大现代化大农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总投资超10亿元的中天黄金大农场项目稳步推进,陌上花开大农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淞禄智慧渔场上市第一批生态水产品。培育“十大农业特色品牌”,围绕长荡湖大闸蟹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方向,“一村一品”“一品一策”落实培育方案,加快由品牌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打造“十大特色田园乡村”,扎实推进农村道路、生态河道、供水供气、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短板,坚持“三分建、七分管”,同步考虑维护、运行、管理,推动乡村环境、功能、形象一体跃升,让更多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变身”旅游村、康养村、和美村、富裕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