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机合作社烘干设备目前采用的电热泵智能烘干系统,完全实现了智能化操作。以往靠烧煤烘干,稻谷烘干,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把粮食烘焦的状况时有发生。电热泵智能烘干和原来烧煤烘干相比,省时、节能、环保,如果五组烘干设备开足马力,一年能节省25万元。同时,烘干的稻谷在品质上有很大提升。”这是由常州市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组织的一期高素质农民培育(粮油)培训班“理论+实操”观摩现场的讲解。
为切实帮助农户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抓住双夏生产有利时机,从解决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破题,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通过面对面讲理论,手把手教技术,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农技服务和指导,用科学的力量帮助广大种粮大户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牵手名校共发展,构筑农民培育“新平台”
为了让更多的学员有“一技之长”,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积极协调,精心组织,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对接,蹚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联合办学”之路,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的田秀才、善经营的农创客、会管理的土专家”,引领我区农业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区9个镇(区、街道)、129个行政村(社区)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通过持续“充电”,不断涌现出致富带头人、领头雁。
位于金坛区直溪镇的“金坛区吕坵井道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合作社法人孙井道一家2013年从盐城搬迁至金坛从事粮食种植,一开始的几年,由于不懂技术,种田只能算是解决温饱问题,经济效益始终不理想。2019年,孙井道参加了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的“省级高素质农民培养(粮油)培训班”。在学习期间,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多次组织区农业农村局专家和院校的教授到孙井道的合作社调研指导,井道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6户发展到12户,壮大了合作社规模,目前粮食种植收入加上农机合作社收入产值突破百万。
惠民政策暖人心,激发农业经营“新活力”
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在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惠民帮扶政策,特别是在金融与资金帮扶方面,主动靠前,支持高素质农民成立具有法人资质的经营实体,为他们创办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利用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和区融资担保中心整合的机会,将农业融资担保嵌入培训内容,形成面向高素质农民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农民田间学校”为支撑,将农业融资服务网络延伸到农村最基层群众;以培训为抓手,为我区财政撬动金融协同支农提供了政策工具,将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惠农的“金融活水”引入田间地头,润泽每一位新型农业主体。2022年,为全区各类经营主体、种养殖大户共计108户发放担保贷款8515万元,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
靶向培育新农人,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尤其是乡村科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造血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说到底是靠“人”。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在工作中创新培训方式、精选培训内容、优化师资结构,依据金坛区农业地域特色、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创新推出“田间课堂”“茶园课堂”。以党支部党建品牌“塘口大学堂”为载体,对从事不同产业的农民进行针对性的特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做到紧扣市场,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高精准提供培训服务。2023年上半年,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已举办省级培训班10期、培训895人,举办部级培训班4期、培训260人。其中,根据金坛区地方产业特色,举办部级“茶叶精制加工企业培训班”1期、培训70人,“农村创新创业培训班”1期、培训50人;举办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粮油)5期、培训475人,红香芋种植2期、培训268人,水产班1期、培训115人,农村宅基地改革培训班1期、培训39人。
“一样的水体环境,你看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农民,经营收益远远高于没有培训过的农民。作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创业者,在家借助网络‘数字’快车, 轻点鼠标就能将我们养殖的长荡湖大闸蟹销售到全国各地,我们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手机成为了新‘农具’,这就是我们新农人发展的方向。”青年高素质农民沈俊说道。
接下来,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在创新培训上不断探索,向科技要效益,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不断壮大“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队伍,在广阔的天地为金坛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描绘新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