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动动手指,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插秧机就开始自动作业。在常州市金坛区,由“无人科技”打造的“三夏套餐”已为家庭农场解锁了“新丰景”。
无人农机“加持”“麦”向丰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金坛区指前镇“百果园”家庭农场的农场主王云霞却有点“闲”。
千亩农场,金穗飘香。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而驾驶室却空无一人。一茬茬小麦被收割机“吞入腹中”,拨禾切割、传输脱粒、粉碎匀抛、智能卸粮,一气呵成,王云霞悠闲地用手机APP实现远程控制。“我一个人用手机就可以同时操作3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指挥它们完成收割、掉头、卸粮等农活。”
“粮舱满了!”随着王云霞手中的手机发出“嘀嘀嘀”的声响,收割机停止作业,将收获的麦粒卸载到装粮车上。
与传统农机手驾驶收割机相比,无人收割机搭载了北斗智能监测终端,路径规划后即可实现机头转弯、自动避障、自动卸粮,不漏割、不重割,具有省工、减损、提效、降耗四大优势,收割效率提升了20%,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在小麦烘干车间,5台电热泵智能烘干机正开足马力运行。百果园家庭农场前年“添置”的粮食烘干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完全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无人操作。“电烘干比煤炉烘干的用能成本节省60%以上,4台烘干机一年可以烘2000吨粮食,粗算下来能省近20万元。”王云霞算了一笔“经济账”和“环保账”。
育苗工厂“加料”“秧秧”得益
夏收夏种,一头连着收,一头接着种。小麦已经“离场”的田间地头,“无人科技”又“卷土重来”、大显身手。
在水稻集中育秧车间,一台秧苗输送机正在高速运转。将空盘摆上流水线,每隔3秒,流水线就“吐”出一个制好的秧盘。“要想谷满仓,首先培壮秧。”王云霞介绍道,“育秧盘经过了填底土、淋水、撒种、盖土几个环节,通过流水线改造、智能化运用实现了全自动化,这就是我们现代化育秧的秘密武器。”
不远处,插秧机有条不紊地穿行。摆秧盘、起步、前进,所过之处,秧苗行距株距整齐划一。插秧机下地“慧”种田,无人机上天“慧”施药,短短1分钟就完成了1亩田的喷药工作。
智能大脑“加载”“粮”身定制
在农场,还有一个“智能大脑”——农机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农场内的所有农机都安装了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并接入了该平台,帮助“管理员”实时了解农机作业面积、位置,精准化调度农机和农事生产。
“指挥农机无人化作业,仅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功能。”王云霞自豪地说,“我们通过远程网络数据传输管理终端和物联网监测管理系统,完成田间生产的农事、农机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智能化管理。这个平台集农情信息远程检测、智能农机作业监控和可视化数据分析于一体,帮助我们了解作物长势监测、虫情监测预测、气象预测评估、农业灌溉控制,我们由‘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就算是经验不足的新农人也能玩转农活了!”
作为一名“80后”新农人,王云霞走的是一条“绿色低碳、智慧赋能”的发展道路:在实现稻麦生产轻简化的同时,加速传统农机农艺与“数字化”同频共振、相融共促。“这几年来,我们农场先后添置了3台插秧机,2台用于喷药和施肥的无人机,2台收割机,1套育秧播种流水线、5台电热泵智能烘干机。从耕地到插秧,从收获到干燥,机械化‘部队’已经成为我们无人农场的主力军,我们也可以做到‘插秧不弯腰,收割不用刀,晾晒不看天’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云霞的家庭农场还对周边的种植大户进行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辐射面积近3000亩,“农忙不见人”的现代化农业图景在这里变为现实。
今年,金坛区启动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示范区建设,将在每个产粮大镇至少建设1个“无人农场”,同时“配套搭载”智慧管理平台,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加速推动全区农机智能化、无人化发展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