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这干活累吗?”
“不累,挺好的!一周还休息一天半,我们不要休息。”
“啊!不要休息?为何不要休息?”
“喜欢在这里,在这里心情好,不想呆在家里。这里吃得也好。”
3月14日,从北京赶来的《健康报》记者吴倩在金坛朱林精神障碍人员康复点调研时,吴记者与参加康复训练的精障人员的一段对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天朱林康复点参加工疗康复训练的精障人员坐满两个康复室。
与原先想象的不一样,总以为精神疾病患者都是被限制自由,甚至是被关在屋子里的。而这里他们是自由的,大家心情愉悦做着手工活,不时还会传出笑声。
吴记者与参加工疗的林女士聊起了家常。林女士一边做手工,一边跟记者说起了自己的经历。童年时一心想当英语老师的林女士中考失利,一时受不了打击的林女士出现了失常行为,家人把她送去了专业的精神病医院治疗。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病情平稳后的林女士被家人接回家中休养。但这种病不同于其它疾病,社会融入性非常差。林女士说,没来工疗点时,她也曾外出打工,但每天要按时服药,一旦被工友或者老板知道是精神类疾病患者,那只有走人的份。自从到了这里,每天都有人监督有没有吃药,大家在一起锻炼,聊天,做手工,有钱挣。中午的两荤两素的饭菜比家里吃得要好。
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负责人冯前介绍,朱林这个康复点既有“工疗”也有“农疗”。冯前带领记者实地参观了工疗车间前面的一块占地面积20多亩地“农疗”基地“星梦小菜园”。
2016年7月,我区建成首家“康复中心+庇护车间”社区工疗点,积极探索精神患者社区康复新模式、新方法。目前,建成并在运行的社区康复点有5个,分别位于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尧塘街道、指前镇、朱林镇。各工疗点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特色的辅助性就业服务。西城点以茶叶茶艺为特点,东城点以手工为特色,尧塘点以园艺栽培、手工制香为特色,朱林镇以农业种植为特色,指前点以智能服务信息平台为特色。我们以辅助性就业的形式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系统性的康复训练,一方面通过简单的劳动项目提高康复者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康复者的收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康复者自理能力得到了提升,生活信心、社会归属感和融入感增强,自社区工疗点建成运行以来,累计接收精神、智力残疾人共227人次,到目前为止无一人病情复发。
目前,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在日常管理中还积极开展安全管理与训练、疾病的自我管理等工作,建立了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与流程,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服务体系认证。 2016年东城街道康复点获常州市政法系统创新项目二等奖;2022年朱林康复点获江苏省书香残疾人之家;2022年金坛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获得金坛区委政法委社会创新三等奖。
区卫健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永炜向记者介绍:精神障碍人员社会接纳度低,如果精障人员不能融入社会,最终会导致“治疗-复发-再治疗”的怪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利用社区康复点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树立精障人员回归社会的信心,“工疗”“农疗”康复点成为精障人员后期的回归缓冲带。
健康报吴记者表示,金坛为精障人员回归社会,所采取的“工疗”“农疗”康复训练方式走在全国前列,并对金坛下一步将采取的居家康复新举措表示赞赏。(顾裕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