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部署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区发改局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科技强化、政策保障等重点领域,以实干实绩实效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聚力打造“美丽常州新样板”。
一、谋深“乡村振兴”新文章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自2019年金坛区跻身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迅速厘清发展思路,对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深入分析,结合金坛区城乡融合发展实际情况做好分析预判,切实做好城乡融合产业规划。
一方面,依托长荡湖、茅山等现有自然资源拓宽产业链条。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品牌影响力有效提升,仙姑村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特色民宿实现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直溪镇汀湘村有效整合盐业资源,港华金坛盐穴储气库项目顺利投产。同时,积极引导多类型资本投资农旅产业,中天黄金大农场、原丘生态农业等农旅融合项目稳步推进。
一方面,抢抓科技创新风口机遇,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思路。系统贯彻“532” 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五大行动”。以创新型、总部型、服务型、开放型和流量型“五型经济”为重点,持续攻坚新能源、新基建、新能源汽车、新医药、新智能“五新产业”。以“两湖”创新区为引领,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二、谋深“政策保障”新文章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我区坚持政策制定上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研究出台一套针对金坛区际,切实有效、系统集成的政策。
一方面,做好政策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推动、要素保障、考核督导等政策的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编制印发《常州市金坛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关于大力推进“五大行动”的实施意见》为抓手,启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行动”,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容错纠错等工作机制。印发《常州市金坛区“诚信农业经营主体”评定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出台《新时代金沙英才计划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实施意见》,加强涉农人才培育招引力度。
一方面,健全机制设计。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和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土地制度政策支撑。目前,我区已建立“1+3”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体系,全面覆盖存量就地入市、农转用新增入市、异地调整入市等多种入市途径。
三、谋深“农业科技”新文章
数字化经济大潮浩浩荡荡,金坛区坚持以数赋能、引数入村,助推特色产业加速发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数字化小支点,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一方面,“引数入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积极组织科技成果下乡进企活动,开展农业产学研合作,让数字力量深入田间地头,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8场。依托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和星创天地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不断引进高校院所专家型科技特派员及涉农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指导企业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等涉农高校院所紧密对接,2022年开展产学研对接16场。
一方面,“以数赋能”构筑农业创新高地,助推现代农产业加速发展。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我区借助科技力量高效推进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指前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围省级高质量发展名单。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星创天地创建。组建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茶产业技术服务共同体和金坛区水产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渔业科技示范基地获评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示范基地。加大农业科创主体培育力度,全区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达26家,江苏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5家。《围绕“两水一茶”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智慧农业》等3个典型案例获全省推广。
四、谋深“宜居乡村”新文章
头枕蜿蜒葱茏的茅山林涛,身倚烟波浩渺的洮滆两湖,金坛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深入贯彻两山理念,不断提升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整体效果,同时依托良好乡村生态,反哺特色乡村文旅产业。聚力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和“田野里的城市”。
一方面,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硬件、软件两手抓,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我区加快补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改革,推进农村物流达标县创建,完成薛埠、建昌客运站升级改造,建成圆通中通丰网集散总中心,3个区级、10个镇级、100个村级物流点挂牌运营,主要品牌快递直达率100%。不断提升发展动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面,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2022年打造幸福河湖48条,建成现代化宜居农房超1000套。金城镇获评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东浦村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按照原址翻建为主,集中建设为辅的思路,在条件成熟的村庄中,分批分类,逐步推进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深入推进“五乱”治理工作,将“五乱”治理与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等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城乡面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