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协委员提案 > 内容
关于对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4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凌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精准扶持创新主体定向培育微笑企业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全面落实常州“532”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五大行动”,积极推动新能源之都建设,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围绕“微笑曲线”两端推动“微笑企业”全面起势,为建设“最美新城区、最强增长极”提供了强劲创新动能。

一是创新主体培育成果丰硕。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2022年全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8家,高企保有量到达323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30家、同比增长60%,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牛创新能源获评2022年省独角兽企业,总数位列常州市第一,厚生新能源、锂源科技、永臻科技、创健医疗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创历年新高;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9家。中创新航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金能电力有限公司参与的“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高温热泵与电热协同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荣获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鑫瑞崚获2021年度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湖畔光电获2022年度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二是企业研发机构持续集聚。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个,东方日升获批建设省级异质结产业创新中心,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企业技术中心22家、工程研究中心14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6家,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35%左右。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落地金坛,在合成生物学方向将填补我省空白。江苏动力及储能电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三是企业创新环境逐步优化。深入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百千计划”,以龙头企业“需求牵引”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难题,推动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与企业紧密对接,集聚先进要素,加强研发创新,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一批科技型、效益型、规模型、龙头型企业集群加速孕育。深入推进河海大学—金坛区校地合作,成立河海大学金坛华罗庚技术转移中心。推进华罗庚高新区与南京邮电大学、常州工学院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开展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合作。

下一步,我局将根据《常州市金坛区微笑经济创新行动2023年度工作要点》相关要求,围绕优化为企服务水平、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微笑企业”的培育工作,促进“微笑经济创新行动”的整体水平提升。

一是加速科技企业梯度培育。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大力提高创新主体数量质量,推动存量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小巨人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科技企业群体。2023年,力争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40家、高企61家、瞪羚85家、独角兽10家。围绕中创新航等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等研究平台,挖掘一批技术门槛高、市场前景好的成果转化项目、产业链配套项目,强化后备库建设,实施清单化全程跟进管理服务,打造“科创项目—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雁阵梯队。

二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研发机构提质扩面,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当升科技、信维通信、贝特瑞等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逐步将研发功能从总部向金坛转移,促进金坛公司从生产基地向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区域性总部转变。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新模式,以企业为支点打通产学研、上下游,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构筑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形成带动广泛的“辐射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持续推进校地融合。继续整合河海大学教育资源和金坛产业资源,推动双方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引育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双创人才。发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设立的新能源学院、物联网学院、材料与物理学院等学科优势,围绕金坛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

最后,衷心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区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签发人:李冬英

经办人:华春平

联系电话:0519-82898758

常州市金坛区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