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强化“党建+社会救助”创新成效,持续健全我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围绕服务保障全区“五大行动”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完善救助体系、规范救助程序、创新救助模式,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重点任务
通过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推动社会救助政策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申请更加便捷、认定更加及时、服务更加多元,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多元救助。年内每个镇(街道)创建不少于1个创新实践点。
(一)建立党组织领导社会救助工作机制。
建立各级党员干部走访困难群众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社会救助工作责任制,加强动态监测,强化主动发现,将党建引领嵌入社会救助工作全链条,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参与社会救助服务。
(二)设置社会救助明显标识。
依托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设置社会救助标识,实行社会救助事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按照“一明显三摆放”(即窗口标识明显,摆放社会救助宣传资料、申请流程图和一次性告知清单)的要求,在服务大厅公示各类社会救助政策、申请流程图和申请所需材料。
(三)强化社会救助政策宣传。
扩大社会救助政策知晓率,推进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落细落实、深入人心,按照“五有”标准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1.屏幕有影像,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电子屏常态化播放社会救助政策和宣传微视频;
2.广播有声音,利用村(社区)固定广播和“流动小喇叭”播放社会救助政策;
3.橱窗有公示,在政务公开栏中有社会救助专栏并按照要求长期公示保障人员信息及各类社会救助政策;
4.服务有热线,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将社会救助服务热线
公布于众,安排专人值守,确保通讯畅通;
5.宣传有资料,将社会救助政策印制成册摆放于各服务窗口供群众查阅,广泛开展送政策进小区、进楼栋、进家门等各类宣传活动,将政策送至群众身边。
(四)规范社会救助档案管理。
村(社区)社会救助档案资料包括:
1.居民低保、低保边缘以及支出型困难家庭花名册;
2.特困人员供养台账;
3.困难群众走访情况登统计台账;
4.其他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台账等工作资料。
镇(街道)社会救助档案资料包括:
1.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单;
2.社会救助申请一次性告知单;
3.社会救助审核审批台账;
4.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凭证;
5.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登记册及分办、转办、办结情况等资料。
(五)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
将困难群众的监测发现和及时救助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清单,发动网格员广泛参与困难群体的排查走访,及时发现救助需求,跟进实施救助帮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4月上旬)。各镇(街道)根据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创建主体。召开工作动员部署会,周密安排工作,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组织实施(4月中旬—10月底)。按照“先硬件布局后软件配置”的原则,对照创建标准,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在确保精准救助的基础上,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打通堵点,抓好亮点,不断提升救助服务水平。
(三)总结评比(11月)。各镇(街道)总结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提炼亮点与特色,形成较高质量的总结和宣传材料,区民政局将对创新实践工作进行评估。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社会救助工作情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安定和谐,各镇(街道)务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二)做好宣传工作。各镇(街道)要把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工作贯穿于创建活动全过程,既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对群众的政策宣传,也要加强对基层民政干部和网格员的业务培训,推动全区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
(三)注重工作成效。加强对创建单位的指导帮带和督查,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改进思路,提升效果,对好的做法及时提炼,总结经验宣传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