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金坛区人社局围绕服务大局敢为善为,聚焦工作重点迎难克难,致力创新突破争先率先,全力以赴稳就业、保民生、促改革、助发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坚持稳岗拓岗并重,就业创业形势稳中有进。一是援企稳岗出实招。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援企稳岗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企业“应享尽享、早享快享”。结合“金引智”小程序的功能完善和推广运用,定期开展用工情况监测和人力资源需求调查摸底。深化省际劳务协作,组织15家次企业携1369个就业岗位赴陕西勉县、宁强、汉中等地举办现场招聘会。二是创新创业增活力。出台《金坛区创业扶持资金申领办法》,持续加大返乡创业者和农民创业资金支持。突出示范引领,推荐长凯华创智造产业园和长荡湖科技创业园申报市级创业基地,进一步促进全区“双创”工作。精心举办第三届“金创翼”大学生创业大赛,有效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三是重点群体强帮扶。有序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行动,全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四是就业服务再升级。积极推进人力资源集市、人才夜市、抖音探企、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90场,服务企业1100家次,提供招聘岗位1.9万余个。统筹城乡就业服务资源,建成东城街道华胜社区、儒林镇五叶村等4个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动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家门口覆盖。
(二)坚持外引内培协同,人才队伍质量稳中提质。一是“引”出新高。加大赴省内外各大高校揽才力度,先后组织345家次企业赴武汉、西安、兰州、哈尔滨等地等42所高校举办“智荟金沙 才遇未来”“名校优才引进计划”“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等引才专项活动。加速博士后人才集聚,举办新能源产业博士后论坛活动,成立金坛区新能源产业博士后校地合作联盟。二是“育”出质量。携手武汉、西安、兰州等地26所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暨技能人才引育基地,扩大我区技能人才引育“朋友圈”。举办以“拥抱新能源时代 享受数字化生活”为主题的南京都市圈职业技能竞赛和第六届“金工匠”职业技能竞赛,强化技能交流,营造技能人才发展良好氛围。三是“留”出诚心。推荐金沙国际人才社区、金科创智水都人才社区申报常州市人才公寓人才综合服务站,不断建强我区人才服务阵地。举办“智荟金沙
才遇未来”2023年金坛区首届人才政策大赛以及高校处长金坛行等活动,全面宣传展示金坛人才政策力度,营造全区学人才政策、强人才服务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扩面提质并举,社保体系建设稳中向好。一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瞄定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灵活就业以及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强与各板块、部门衔接,强化数据共享,全力推进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应参尽参”。稳妥实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将更多新就业形态群体纳入工伤保障范围,持续扩大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二是社保待遇不断提升。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不断提高养老待遇保障水平。2023年1月1日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437元/人/月,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提高至921元/人/月。三是基金安全防线不断筑牢。实施“全供应链协同”以及“体检式”工伤预防培训,举办工伤预防微视频大赛,广泛宣传工伤预防知识,有效减少工伤事故发生。强化社保稽核力度,重点对缴费基数偏低的参保企业开展稽核,增强企业依法参保缴费意识。四是社保服务不断优化。推选朱林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江南银行金坛支行两家为“暖心居保”服务品牌试点单位,启用3家通过省级社保业务“就近办”验收的合作银行网点,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办事暖心感受。推出“社保管家 服务到家”社保服务直通车,走访联系重点企业,主动上门听需求、送政策、送服务。比对民政、卫健等部门数据,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养老待遇资格“无感认证”,最大限度为退休群众提供便捷暖心的社会化服务。
(四)坚持预防惩治共抓,劳动权益保障稳中加固。一是劳动关系和谐共建。开展2023年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培育工作,创成1家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乡镇、10家省市级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管理的通知》《常州市金坛区劳务派遣合规用工指引》《关于构建劳务派遣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等文件,从源头防范企业用工管理风险,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用工环境。二是劳动维权常态长效。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日常巡查、“双随机”抽查以及“制度运行提质增效”执法检查等工作,突出欠薪隐患排查监管,重拳处置各类欠薪行为。三是劳动争议多元调处。深化争议诉源治理,制定出台《金坛区劳资纠纷多元化解处置流程暂行规则》,规范细化镇街道(园区)、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推进劳资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推进薛埠镇试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巡回庭实质化运行,切实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预防指导。推广“互联网+仲裁”办案模式,推进智慧仲裁庭建设,不断提高仲裁调解质效。
(五)坚持党建业务融合,人社服务质效稳中提质。一是管党治党责任更实。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聚焦“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目标要求,持续推进先锋机关建设,做优做亮“先锋人社”党建品牌。二是队伍作风更优。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一体化推进综合考核、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组建服务“五大行动”人社先锋队,结合“五进五送”援企惠民活动,深入一线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问题。三是经办服务更暖。开发上线人社政策“一码通”小程序,实现人社政策及办理流程等“一码通查”。深化人社服务大厅窗口优化整合,优化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提升窗口惠民服务水平。加强与医保部门沟通对接,进一步提升“退休一件事”改革质效。以省一体化信息平台为统领,持续落实59项“就近办”业务下沉办理,拓展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家门口办”。
二、明年工作打算
2024年区人社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发展之需,紧扣民生所盼,对标争先谋发展,护航经济惠民生,不断推动人社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在“新能源之都”和“两湖”创新区建设新征程上展现人社新作为。
(一)立足更充分更高质量,开拓就业创业“新空间”。一是聚力稳岗扩岗。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动惠企稳岗政策精准落实、高效直达。大力扶持培育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全力为新增劳动力拓展就业渠道。健全覆盖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零工市场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提供便利多元化服务。二是聚力精准帮扶。扩大优质岗位供给,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规范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和管理。三是聚力创业支持。落实省市有关促进创业和富民增收政策的贯彻实施,完善区级创业政策,加大对初创实体帮扶力度。继续推进市级创业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建设,持续发挥区创业服务平台作用,加速全区创业资源集聚,提升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四是聚力服务提质。持续搭建现场招聘、特色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多元一体”的求职招聘对接平台,提高人力资源引进精准度。实施重点企业人社服务专员联系机制,“一企一册”形成需求清单,有针对地提供好人才和劳动力要素等各项保障服务。
(二)立足更普惠更可持续,完善社保体系“新格局”。一是打造“全民社保”。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将扩面征缴目标纳入各镇街道高质量考核任务。用好升级版全民参保智慧管理系统,打通税务、公安、民政等数据比对通道,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着力解决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漏保”“脱保”“断保”问题,致力让更多劳动者有保障。二是打造“幸福社保”。根据省市统一部署,调整退休职工养老金和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鼓励多缴费、长缴费。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工作,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三是打造“安全社保”。健全完善基金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将风控预警和稽核内控贯穿业务经办全流程,实现全流程全周期监管。加大稽核力度,健全完善社保待遇协查追缴机制。四是打造“暖心社保”。拓展“社银合作”内涵外延,丰富社保卡在民生领域应用范围,推动服务和待遇支付“一卡通”。继续推广“暖心居保”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城乡居保服务效能。
(三)立足更融合更富活力,构筑人才引育“新生态”。一是倾心引才。持续提升“智荟金沙 才遇未来”人才招引工作品牌影响力,通过线上线下招聘、政策推介、项目路演和校企对接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引才地图”。加大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力度,继续做好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项目申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落地金坛。密切与省内各大院校沟通联系,建强“高校人才工作联络站”,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二是悉心育才。充分利用河海大学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打造高质量校地融合示范样板。探索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培训,继续新增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备案,提高已备案企业培训实施率,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培训实效和资金使用安全。三是真心爱才。紧抓“龙城英才计划”2023升级版推出契机,优化区级人才资金拨付,持续释放更大政策效能。在人才服务站、人才服务社开展系列人才主题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成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服务创新平台。
(四)立足更和谐更加体面,构建安全稳定“新篇章”。一是抓实和谐示范创建。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积极培育省级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持续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应用电子劳动合同平台,指导重点企业特别是新能源企业健全劳资矛盾内部预防和调解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创新提升。二是抓牢根治欠薪治理。深化“不欠薪”城区创建,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专项检查和联合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加大根治欠薪工作力度,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会同区住建部门继续狠抓工程建设领域“四项”制度落实,推动实现农民工工资“月结月清”。严格执行劳资纠纷矛盾多元化解标准处置流程,抓好欠薪问题分级流转,强化快速联动处置。三是抓细矛盾纠纷化解。加大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加强调裁衔接、裁审衔接,促进多元协同共治。扎实推进劳动仲裁智慧仲裁庭建设,全面提升我区调解仲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推动各镇街道调解中心和巡回仲裁庭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强基层调解组织人才梯队建设。
(五)立足更便民更趋满意,开创效能建设“新局面”。一是强化党建赋能。坚持以“先锋人社”党建品牌为引领,在各支部开展“一支部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
创建活动,统筹推进“援企惠民、就业援助、和谐同行”等人社先锋志愿服务项目。二是强化经办服务。持续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推动社保、退休、人才等高频事项实现快速、智能办理。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技能比武和全员岗位练兵活动,以比促练、以练促用,培养一批业务精、技能强、能力优的服务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