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区人社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聚焦“稳就业、聚人才、重保障、促和谐、优服务”,锐意进取、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全区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美丽常州金坛样板”贡献人社力量。
一、2021年工作情况
(一)就业创业精准显效。举办线上线下各类人力资源招聘会70余场,开通企业“网络招聘直播间”,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分批组织100余家次重点企业前往陕西、贵州、河南等13个劳务合作基地开展劳务对接。发动我区121家人力资源机构、区外11家人力资源机构为企业招工3万余人。举办第二届“金创翼”创业大赛,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228人,引领大学生创业194人,创业带动就业4543人。组织531名应届大学生就业见习。
(二)人才引育持续推进。人才总量新增10157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76人,培育高技能人才1621人。入选省“双创计划”创业类项目1人,入选“龙城英才计划”第十五至十七批人才项目3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达24人。启动“名校优才计划”,开展2021年“金沙乐业 春季引才”巡回校园招聘活动,组织300余家企业先后赴省内外70余所高校(高职院校)举办专场招聘,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举办第四届“金工匠”职业技能竞赛。成立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坛分院,组织金坛重点企业与常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合作对接。
(三)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参保10288人,城乡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80元/月提高到315元/月,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从680元/月提高到740元/月。实施社保精准扶贫,为重残、建档立卡等四类人员代缴居民养老保险1554人。
(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成立根治欠薪工作专班,扎实开展根治欠薪冬季、夏季攻坚行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劳务派遣市场专项整治,完成410家企业的“双随机”检查工作。立案查处劳动监察投诉举报案件710件,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207件,稳妥处置群体性欠薪案件。向公安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4件,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案件7件,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2人。
(五)人社服务提档升级。推广网上办事服务大厅、“江苏智慧人社”APP,普及掌上人社服务,加速推进“网上通办”。提供101项网上办理服务事项,人社网办率达95%以上,一次性办结率达100%。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实现349项人社业务统一办理。加速推进综合柜员制改革,对38个高频服务事项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提速30%。简化企业社保登记程序,社保“即时办结”业务达24项,即时办结率达100%。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我局将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聚力保障改善民生,聚焦高质量发展,创新推进“稳就业、重保障、强人才、促和谐”各项工作,不断补齐发展短板,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推动全区人社事业攀新峰、走在前。
(一)力促就业创业更充分。加强“稳就业”政策宣传,切实提高新政实施效果。加强创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创业孵化、创业场地补助政策扶持力度,为重点人群创业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招聘求职服务,搭建企业与劳动者精准对接平台,通过金坛人力资源市场网、常州人社APP、江苏智慧人社APP等线上平台,推动在线就业服务升级加码,构建就业服务新体系。巩固拓展省外劳务协作基地,加强信息互通和定期交流互访,进一步做大人力资源“蓄水池”。
(二)力促人才品牌更响亮。开展赴外招才系列活动,深化跨区域人力资源交流合作。纵深推进新一轮“龙城英才”计划,强化各类优质人才项目的积蓄储备。精心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金坛。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依托市级“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开展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专项培训。举办我区第五届“金工匠”系列职业技能竞赛,实现技能人才之间的追赶超越。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增强人才引进、培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发挥好政策对人才的集聚作用。
(三)力促保障体系更完善。继续以未参保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强化社保精准扩面,实现法定人员养老保险应保尽保。严格落实社会保险各项待遇政策,确保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制度监督,优化经办流程,从内部、源头防范基金管理风险的发生。建立参保单位社保信用机制,探索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力促劳动关系更和谐。继续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进园区进百企”活动,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及特色品牌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推广使用电子劳动合同,创新劳动关系数字化管理,加强新业态劳动用工指导服务。严格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强化事前源头预防、事中日常监控、事后联合执法。创新网络调解仲裁办案模式,通过网上立案、云端庭审等线上方式开展工作,逐步推广劳动人事争议网上调解仲裁。强化案前调解,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夯实多元调解仲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