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部门围绕乡村振兴做实事、做好事,用心敬业、周全周到!”1月21日,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老书记严清华,在该村“农地”合作社门前,拉着正在此处巡检线路的台区经理张罗忠的手,感慨地说道。
这是国网常州市金坛区供电公司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服务“三农”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公司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先后在电力扶贫、乡村电气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茅山老区焕发蓬勃生机,智慧渔业等示范项目初见成效,仙姑村、柚山村等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为金坛再添丽色。
携手黄金村共走脱贫路
朱林镇黄金村位于茅山老区。20多年前,这里交通闭塞,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村子甚至穷得找不到一条像样的砂石路。1998年底,黄金村引进了“黄金村”牌有机软米,村民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然而,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供电需求也在爆炸式的增长,村里原先仅有4台变压器,根本不能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了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该公司将电网投资重点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实施资金倾斜、力量倾斜、资源倾斜,加快黄金村的电网建设改造,将电力扶贫扶到百姓的心坎上。依托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组织人员与村干部一起实地勘察调研,从提升供电能力、优化电网结构等方面入手,制定科学合理解决方案。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850万元,为黄金村新建改造10千伏和400伏线路63公里,新架变压器21台,完成一户一表改造806户,黄金村供电半径减少了好几倍,密集程度大为改善,户均容量达到8.22千瓦/户,供电容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如今村里“电力十足”,跟原先相比,可谓改天换地、天壤之别,得益于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村里新建起了稻米合作社,建成以“黄金村”为域名的电商销售平台,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人均收入从不足2千元增长到2.58万元,原来的贫困村、贫困户们顺利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
渔业电气化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金坛区现有的渔业物联网实施基础和平台,以及良好的渔业产业基础,该公司重点建设区域渔业产业数据库,在指前镇东浦村,着力打造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和规模化的全电数字化渔场项目。
项目实现了渔业养殖的电气化、有序化、智能化、数字化,实现高密度、高产值、高效益的标准化养殖模式。智能化渔场监控系统不仅能科学准确监测判断出蟹池溶氧的不足,自动开启微孔增氧设施节省人工成本,全年每亩可节省人工5人次,合计500元;而且还能实时监测蟹池水质,无人投饵机能准确把握投饵量,减少饲料特别是动物性饵料的浪费,也有效控制了过量投喂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每亩可节省饲料0.04吨,成本280元;智能化渔场比周围未安装“智能渔业”监控系统河蟹和青虾养殖产量增加10%左右,实现河蟹产值143.04万元、青虾产值31.92万元,效益103.74万元,平均每亩产值14580元、每亩效益8645元,每亩比未安装物联网河蟹养殖产值增加1300元、效益增加1535元。2020年,公司投资165万元助力万亩数字化渔场建设。目前全区近9000个鱼塘已实现电气化,完成智能化改造5000余亩。
电力先行官点“靓”乡村路
顺着笔直的沥青大道进入长荡湖之滨的儒林镇柚山村,道路两旁由各种树木编织的绿化带清秀葱茏。放眼远眺,碧波荡漾的长荡湖,在夕阳的映射下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反射出点点银光;环顾田野,一片片稻田仿佛是铺在广袤田野上的金色地毯。微风醉人,一排排农民别墅漂流整齐,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祥和的微笑。这就是昔日的穷渔村,如今的省级农村现代化试点村——儒林柚山村。
近年来,柚山村电力线路全网进行落地改造,总投资近400多万元,其中配网资金162.33万元,维修10kV线路0.75千米,电缆入地2.55千米,增加环网柜2只,台架变更换箱式变5台;业扩配套资金58.4万元,新增配变2台,低压线路4*1.206千米。昔日的高、地压的水泥电杆已经消失不见,取代的是一个个整齐漂亮的绿色落地配电箱,昔日如同蜘蛛网一般的接户线已经被整齐化一律用接户电缆所替代,电网改造助力“诗意柚山 梦里水乡”的全面建设。
此外,在位于薛埠茅山老区,配合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该公司完成725.35万元改造投资,对线路设备进行彻底改造,核心区杆线全部落地,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得到有效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