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旗村,有千余亩土地,它们曾经坑洼不平、沟沟壑壑、杂草丛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千亩良田,绿意盎然,丰收在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系列的变化都离不开对清障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
一、增加承包农户收入,吸纳闲置劳动力
承包农户唐文峰算了一笔账:“千余亩土地按照每亩最低150公斤的收成,除去前期投入的种子、化肥、农药和人工机械等费用,每亩收益可以达到750元,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等到10月还能再种一季小麦”。村民陈来娣说:“在家门口干活,时间自由,能照顾老人,接送孩子,同时还有不错的工资收入”。像这样通过清障土地耕种解决工作问题的村民在红旗村还有不少。
二、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红旗村整村处在华罗庚高新区规划区范围内,目前已累计清障地块1625余亩,除去大道、沟、河塘、房屋等不可耕作面积,实际可耕种面积达1069亩。后经过街道统一招标,农户公平竞争,签订承包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后土地不再闲置,机械设备进场,农药化肥下田,根据合同约定,全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70万元收入。
三、创新集约生产模式,引入机械化种植
从纵横四野的拖拉机播种黄豆,到盘旋上空的植保机喷洒农药,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设备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而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生产模式一方面节约了用工成本,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效率,总体上提高了投入产出比,为村民提产增收提供了可行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