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打响儿童“关爱之家”服务品牌,根据江苏省、常州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儿童“关爱之家”“五彩行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基层儿童,为基层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确保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二、服务内容
活动以红、蓝、绿、黄、粉彩色丝带为标志,为服务对象提供青春伴读、入户康复、阳光融合、微心圆梦、家庭赋能5种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规范开展活动,打造“五彩行动”实践品牌。
(一)红丝带行动—青春伴读。1.开展“学党史、诵经典”活动,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增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爱国爱党之情。2.开展好“我与同伴同读一本书”活动,同伴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3.辅导残障儿童开展识字、识数等活动,培养颜色意识和语言能力。
(二)蓝丝带行动—入户康复。1.对残障儿童开展功能训练、康复护理、生活技能训练和康复知识培训。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心理辅导,进行关爱教育和情感抚慰,对特殊儿童实施重点教育疏导。3.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技能。
(三)绿丝带行动—阳光融合。1.开展“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辅导孩子们完成功课,解决“上班族”父母的后顾之忧。2.组织开展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播放影像、教育讲座、手工绘画等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精神世界。3.组织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科技探秘、关爱老人、保护环境等各类社会实践,引导和拓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与社会接触。
(四)黄丝带行动—微心圆梦。1.开展“微心愿”活动,实行“儿童点单、组织接单、结对圆梦”,开展理发、缝补、义诊、健康咨询等爱心便民服务,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2.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根据每名困境儿童的实际情况,选定一个志愿者家庭对接帮扶、长期陪伴,确定每年到困境儿童家中陪伴的次数、时长。
(五)粉丝带行动—家庭赋能。1.定期开展残障儿童家长分享会、主题培训等活动,推动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2.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自我保护教育和法治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因为疫情等特殊情况无法聚集开展活动时,各儿童“关爱之家”要突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关爱,挂钩的社会组织采取电话询访的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困难点,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学业辅导、社会融入、精神慰藉等关爱帮扶。
三、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社区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如实了解和把握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分布情况、基本现状、迫切需求和变动趋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儿童“关爱之家”工作计划,采取坚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服务好辖区内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儿童“关爱之家”的建设工作,做到人、财、物、智的有效集聚,发挥整体效应,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归属感、广大家长的认同感、社会各界的责任感。
(三)丰富形式,抓好服务。要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家庭日、全国助残日“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国际志愿者日、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力量策划开展贴近困境儿童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儿童“关爱之家”建设是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民政局每年对儿童“关爱之家”建设管理、运营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详见《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之家”建设考核表》),对运行管理较好的儿童“关爱之家”发放专项补贴,对评估不合格的儿童“关爱之家”予以取缔。
|